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减控体重对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0:13

  本文关键词:减控体重对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业余拳击运动员 减控体重 运动性疲劳 生理生化指标 训练负荷


【摘要】:目的:研究赛前减控体重对业余拳击男子中轻重量级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生理生化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地制定快速减体重计划,找到合理的体能调节措施,避免或减轻由于减控体重引起的运动性疲劳,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8名福建省男子拳击队中轻重量级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和跟踪检测他们在减控体重前后的训练负荷、运动表现,以及运动性疲劳相关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掌握运动员在减控体重状态下机体对训练的承受力,出现运动性疲劳的情况等。体重控制法:包括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和赛前减控体重方法节奏安排。检测运动员在赛前减控前后的心率(HR)、血乳酸(Bla)、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清睾酮(T)、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球压积(HCT)、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尿蛋白(Pro)、尿胆原(URO)、尿比重(SG)、尿潜血(BLD)、尿酮体(KET)、以及自我主观感觉(RPE十点式)等。对降体重前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各指标的变化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疲劳相关指标与运动能力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运动员通过实施6-8周降体重方案,体重平均下降4.13kg(最多下降7kg,最少下降2kg,p0.001),运动员体脂百分比平均下降8.76%(p=0.018)。差异显著。2)运动员降体重前后血液RBC、HCT、 MCH、 MCHC、 RDW等红细胞系指标有显著性差异,-ICHC有显著性升高,而尿液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HB上升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血清T、BU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3)减控体重前后运动员运动负荷能力下降,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4)个案研究表明:运动员连续大幅度的进行减控体重及减控体重方法不当,引起体能状态明显下降,出现运动性疲劳。结论:1)实施减控体重计划后使运动员体重和体脂%明显下降。2)实施减控体重计划后运动员降体重前后血液指标能产生显著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成为监控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依据。3)与以往的研究报道不同,我们发现减控体重后血红蛋白明显上升可能是由于降体重造成脱水,引起血液粘稠度升高有关。减控体重前后血清T值变化不明显,提示各项减控体重措施和训练安排合理。4)相关分析显示运动员降体重血液和尿液指标的变化与实战心率变化之间关系不显著,只是运动后3min Bla变化与血液MCV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即降体重后3min Bla的下降,伴随着MCH的升高。而降体重前后实战后lmin心率则与URO的变化显著性负相关。体重和体脂%变化量与其他指标变化量均无显著性相关。5)减控体重前后实战时4个回合和实战后lmin的心率变化状态基本相似,提示运动员的体能状态未受减降体重的影响。6)个体研究显示,拳击运动员减控体重不当会引起运动员身体机能出现运动性疲劳;7)减控体重时引起的运动性疲劳受运动员减控体重的幅度,减控体重前的体能基础状态等因素的影响;8)科学地安排减体重计划可能降低快速减体重对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影响,减小导致运动性疲劳的风险。
【关键词】:业余拳击运动员 减控体重 运动性疲劳 生理生化指标 训练负荷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6.1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7
  • 中文文摘7-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 选题依据10
  • 2 研究现状10-11
  • 3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1-14
  • 第二章 减控体重对业余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14-26
  • 前言14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6
  • 2 结果与分析16-20
  • 3 讨论20-23
  • 4 结论23-26
  • 第三章 减控体重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个案分析26-32
  • 前言26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26-27
  • 2 结果与讨论27-29
  • 3 结论29-32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32-34
  • 1 研究结论32
  • 2 建议32-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汪巧芳;关于运动性疲劳与恢复[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张卫军;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研究的进展[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4 刘长江,凌丽平,刘铁民;运动性疲劳研究回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李丽,常波;浅谈中医药在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军,王有清;运动性疲劳的测定和消除[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3期

7 常波;;中医药与运动性疲劳[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1期

8 姚卫宇;刘丽茹;;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郝春丽;;试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几个生化问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何景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方法[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沅鑫;贾丹兵;李乃民;唐立明;李春杰;刘珊;;运动性疲劳的病因探析与诊断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许兴涛;刘文;杨建宇;王三好;于峥;;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中药的研究回顾[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丽英;;线粒体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探讨[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赵政;;砭石治疗运动性疲劳机理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季宇彬;李佳欢;汲晨锋;;运动性疲劳与钙调节机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石红;;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诊断标准与恢复方法[A];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靖;杨菲菲;陈熹微;王露寒;;运动中音乐刺激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影响[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马来虎;;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9 丁俊华;;冰雪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江志全;李天立;李长顺;梅志亮;;射箭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与防治[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季洪光;要让运动性疲劳不再[N];科技日报;2005年

2 林峰;用中医整体观研究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方法[N];科技日报;2005年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开刚;怎样消除运动性疲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朱寒雨;运动性疲劳如何除[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李开刚;怎样消除运动性疲劳[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丰城市新城中心学校 丁伟志;改善代谢消除运动性疲劳[N];宜春日报;2007年

8 蓝天;怎样消除运动后疲劳[N];大众卫生报;2006年

9 柴海强;阿胶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常州市新桥中学 刘猛;高三体育专业集训策略研究[N];江苏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晓琳;减味无比山药丸结合导引术消除运动性疲劳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徐传香;脊髓5-HT系统在运动性疲劳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4 汶希;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李靖;放松音乐对有氧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及对大鼠纹状体及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蓉;运动性疲劳所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的证候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黄鑫;温肝阳滋肾阴时相组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8 包大鹏;运动性疲劳脑功能变化的fMRI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郭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孙立娟;线粒体营养素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由昕;电针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大伟;运动性疲劳的维医异常体液质分型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道林;维药抗疲劳Ⅰ号对运动性疲劳的血乳酸和血睾酮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许韧毅;减控体重对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潘海霞;成都市高校体育舞蹈训练的运动性疲劳现状与防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钧;基于主观感觉疲劳量表和心率变异性相结合的运动性疲劳监测[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7 凌家杰;运动性疲劳中医因机证治的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3年

8 李梦堂;浮刺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迟淑勋;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10 吕超;综合疗法对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11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11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b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