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8 20:26
本文关键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女子 三级跳远 单足跳 跨步跳 跳跃 技术 运动学
【摘要】: 分析与诊断三级跳远技术对提高我国三级跳远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选定进入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女子三级跳远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100f/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对象三跳中速度损失率过高,未合理地保持由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造成水平速度过多的损耗。(2)三跳中起跳腿平均着地角大于一般优秀运动员;平均起跳角前两跳小于一般优秀运动员,第三跳起跳角则偏大;三跳中身体重心平均腾起角均偏大。(3)三跳中,在起跳腿缓冲阶段,髋、膝、踝三关节平均缓冲幅度均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腿蹬伸阶段,膝关节平均蹬伸幅度也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4)除黄秋艳外,其余研究对象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间夹角均偏小,起跳腿蹬伸离地瞬间摆动腿与水平面的夹角也偏小;第一、二跳起跳时最好采用单臂摆,于少华与李晓玲的摆臂方式不合理,第三跳起跳时应采用双臂摆。(5)研究对象的三跳比例,第一跳比例偏大,第三跳比例偏小,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第二跳比例也偏小;第二、三跳距离之和直接影响着三级跳远成绩,应把提高第二、三跳的距离作为训练的突破口。(6)三跳中研究对象起跳时间都偏长,不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
【关键词】:女子 三级跳远 单足跳 跨步跳 跳跃 技术 运动学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823.4
【目录】:
- 1 序言6-16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6-8
- 1.2 文献综述8-16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6-19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研究方法16-19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19-41
- 3.1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19-29
- 3.2 摆动技术的运动学分析29-35
- 3.3 三跳距离及其比例的对比分析35-41
- 4 结论41-42
- 5 建议42-44
- 6 参考文献44-49
-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9-50
- 8 附录50-52
- 9 致谢5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景川;;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2 刘生杰;王国祥;;第11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景川;中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特征及训练内容体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宪文;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跳跃阶段起跳运动学特征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2 韩冰;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后两步与第一跳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56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5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