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前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统一前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演变研究
【摘要】:目的与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阐述德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竞技体育发展历史状况和统一后德国社会局势变化的基础上,来分析和把握统一前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并通过对德国政府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与关系的分析,了解和探讨德国政府社会职能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分析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意义。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在德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社会大环境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也不同,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分裂时期,由于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德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也大相径庭,但仍然存在一些总体性的特征。统一后,在社会形势的变化下,德国的竞技体育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德国竞技体育发展不断下滑的阶段。其特征为:竞技体育成绩不断下滑;竞技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实力减弱;竞技体育被极端弱化,投入严重不足;东西部矛盾不断激化,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第二,德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正常回归阶段。其特征为;德国的俱乐部总体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德国职业联赛体系发展走向成熟;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逐步明朗化。第三,德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的成熟阶段。其特征为:形成了一套成熟和有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具备了与本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具有高度完善和有效的竞技体育发展保障体系。此外,通过德国政府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与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德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德国政府通过对资金,场馆,训练场地等社会资源和对学校、企业,电视台媒体、体育科研机构、教练员、科研人员等社会力量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最终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俱乐部”体育体制,对统一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竞技体育 发展方式 德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5.1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0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8-10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2 文献综述10-20
- 2.1 关于德国历史的研究综述10-11
- 2.2 关于德国体育的研究综述11-13
- 2.2.1 关于两德分裂前的德国体育研究11
- 2.2.2 关于两德分裂时的德国体育研究11-13
- 2.2.3 关于统一后的德国体育研究综述13
- 2.3 关于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综述13-15
- 2.3.1 国内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现状13-14
- 2.3.2 国外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现状14-15
- 2.4 关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综述15-16
- 2.4.1 国外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现状15
- 2.4.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现状15-16
- 2.5 关于德国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综述16
- 2.5.1 我国研究德国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现状16
- 2.6 关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综述16-20
- 3 研究方法20-21
- 3.1 文献资料法20
- 3.2 逻辑分析法20
- 3.3 比较分析法20
- 3.4 案例分析法20-21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1-51
- 4.1 统一前德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21-32
- 4.1.1 两德分裂前的竞技体育21
- 4.1.2 两德分裂时的竞技体育21-32
- 4.1.2.1 原东西德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22-27
- 4.1.2.2 原东西德竞技体育发展所取得历史成就及不足27-31
- 4.1.2.3 原东西德两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反思与启示31-32
- 4.2 统一后德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历程32-45
- 4.2.1 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社会形势32-34
- 4.2.2 统一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征34-45
- 4.2.2.1 德国竞技体育发展不断下滑阶段(1990-2000 年)的特征34-36
- 4.2.2.2 德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正常回归阶段(2000-2011 年)的特征36-39
- 4.2.2.3 德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的成熟阶段(2012 年-至今)的特征39-45
- 4.3 德国政府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与关系45-48
- 4.3.1 德国竞技体育组织机构设置45-46
- 4.3.2 德国政府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46-47
- 4.3.3 德国政府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47-48
- 4.4 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对中国的启示48-51
- 4.4.1 竞技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48-49
- 4.4.2 竞技体育体制要与国家体制相适应49
- 4.4.3 要重视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49-51
- 5 结论与建议51-53
- 5.1 结论51
- 5.1.1 高度地方自治51
- 5.1.2 高度完善的“俱乐部”体制和联赛体系51
- 5.1.3 政府职能分工明确51
- 5.1.4 重视科研服务发展51
- 5.2 建议51-53
- 5.2.1 建立与社会制度相适应相协调地竞技体育发展机制51
- 5.2.2 竞技体育的发展要始终建立在以群众体育为重要社会基础之上51
- 5.2.3 竞技体育的发展要始终以发展体育运动科学研究为依托51
- 5.2.4 竞技体育的发展要走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51-53
- 6 致谢53-54
- 7 参考文献54-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更真、更善、更美[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张俭;;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姚多柱;;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4 曲绍君;刘笙;;论竞技体育发展的科技代价及其控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张艳梅;;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发展[J];辽宁体育;1991年03期
6 吴赋光;宗教形态的差异是古代中西竞技体育发展走向不同的重要原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7 候悦;唐欢;;浅议科技与竞技体育发展[J];武魂;2013年12期
8 靳勇;李永辉;路佳;;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少年体育训练;2011年06期
9 高雪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基础大则塔尖高”理论的思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施建堂;兴办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建军;陈锦;柯勇;;湖北省地、市、州竞技体育发展综合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建华;潘健;孙杰;牛多稳;武志峰;;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安娜;邹师;;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差异的因子与聚类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4 张建华;潘健;牛多稳;武志峰;;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方程;李玲;;陕西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张继忠;;山东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但艳芳;孙义良;杜子阳;;人本发展视域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8 辜德宏;;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海;;湖北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关于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士庆 王晨;激发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N];中国体育报;2013年
2 记者 张耀文;要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N];白银日报;2008年
3 记者 王燕;探索新的发展途径[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雷影邋王树瑜;浦城:市场化运作推进竞技体育发展[N];闽北日报;2008年
5 记者 潘黎明;我区竞技体育发展迅速[N];喀什日报(汉);2009年
6 记者 林仪 通讯员 王光飞 林晓瑜;传统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亟须改变[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林阿玲;完善体制机制 夯实基层基础 实施“争光计划” 集聚争先气势[N];闽西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长云;北京确定竞技体育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02年
9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郭秀玉;竞技体育发展迅猛 全民健身热情高涨[N];珠海特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波;贵州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王晨宇;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负义伴生现象及约束机制理论的系统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麦炳耀;澳门竞技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后发优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动力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5年
2 傅佳;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效率比较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年
3 昝晓燕;统一前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演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
4 张晓聪;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5 陈锦;湖北省地、市、州竞技体育发展综合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6 王仲海;张家口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萍;山东省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余高;重庆竞技体育发展与构建“和谐重庆”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王洪全;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曹广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回顾[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8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6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