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河北省 体育运动学校 体教结合 培养模式 现状 对策
【摘要】:本文以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个案,对其领导、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11所市级体育运动学校作为实地走访对象,并且借用河北省体育局这几年与本文相关的数据,对河北省11所市级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形式的转变也使得国家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的竞技价值转变为现在的“全民运动”下体育的健身价值。这种变化也让人们对竞技体育人才提高了要求,既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又要在文化素养等方而也要有好的发展,使自己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2、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从管理人员到学生,他们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了解的并不透彻,从而使得学校在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利。3、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眼界放宽到整一个社会上,使得学校失去了一部分宝贵的生源。4、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路径也越来越窄,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出路也遇到了“瓶颈期”。5、由于考评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河: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员的素质处于下滑状态。6、由于输出途径多余输入途径,使得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的资金陷入了匮乏的状态,学校的医务监督跟不上技术训练的步伐。7、学校上级并没有完全把“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植入到观念中,使得在制定文化课学习和技术训练更倾向于技术训练,学校的文化课学习和技术训练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体育运动学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选材、培养、输送的作用,是竞技体育后备军团的建造者,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培养体制的好坏对体育运动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一个好的培养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本研究总结出了一些不利于“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的因素,例如学校的生源下滑、资金匮乏、学生的出路不畅、文化课学习和技术训练之间的调衡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实施“体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前进道路上提供一点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河北省 体育运动学校 体教结合 培养模式 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4
- 1.1 选题依据12-13
- 1.1.1 社会的发展12
- 1.1.2 现实的需要12-13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4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4
- 1.3.1 体教结合的概念14
- 1.3.2 培养模式的概念14
- 1.3.3 体育运动学校的概念14
- 2 文献综述14-22
- 2.1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综述14-16
- 2.2 “体教结合”的文献综述16-22
- 2.2.1 “体教结合”概念及内涵的文献综述16-17
- 2.2.2 “体教结合”在体育教育中运用的文献综述17-19
- 2.2.3 “体教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文献综述19-21
- 2.2.4 国外对体教结合的相关研究21-22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2-24
- 3.1 研究对象22
- 3.2 研究的方法22-24
- 3.2.1 文献资料法22
- 3.2.2 实地调察法22
- 3.2.3 访谈法22-23
- 3.2.4 问卷调查法23-24
- 3.2.5 数理统计法24
- 3.2.6 逻辑分析法24
- 3.2.7 个案研究法24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24-65
- 4.1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概述24-27
- 4.1.1 “体教结合”的特点24-25
- 4.1.2 “体教结合”的意义25-27
- 4.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发展过程的分析27-29
- 4.2.1 “金字塔”式向“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转变27-28
- 4.2.2 “金字塔”式向“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8-29
- 4.3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整体现状分析29-34
- 4.3.1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29-30
- 4.3.2 在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的管理基本情况分析30-31
- 4.3.3 在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基本情况31-32
- 4.3.4 在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的年龄、工龄及文化程度32-33
- 4.3.5 在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整体的竞赛情况分析33
- 4.3.6 在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整体的人才输送情况33-34
- 4.4 影响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实施的因素34-42
- 4.4.1 实施“体教结合”的各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协同合作34-35
- 4.4.2 上级出台的政策下级并不能很好的完成35-36
- 4.4.3 教练、文化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36-41
- 4.4.4 影响“体教结合”实施的外部因素41-42
- 4.5 以河北省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个案进行分析42-58
- 4.5.1 河北省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特点42-43
- 4.5.2 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选材情况现状分析43-45
- 4.5.3 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45-48
- 4.5.4 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技术训练、文化课学习的现状分析48-52
- 4.5.5 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管理体系现状分析52-54
- 4.5.6 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现状分析54-56
- 4.5.7 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56-58
- 4.6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完善对策分析58-65
- 4.6.1 从“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的角度提出的对策59-61
- 4.6.2 从“体教结合”模式实施的思想、目标等角度提出的对策61-64
- 4.6.3 完善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原则64-65
- 5 结论与建议65-67
- 5.1 结论65
- 5.2 建议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70-79
- 附录A 术科教练员问卷70-73
- 附录B 文化课教师问卷73-76
- 附录C 学生问卷76-79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亚娟;体育运动学校当前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0年02期
2 马麟;谈体育运动学校的素质教育[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03期
3 ;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J];价格月刊;2002年04期
4 ;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J];价格月刊;2002年06期
5 石晓亮,陈晓光;对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黄艳娇;;浅谈体育运动学校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5年03期
7 芦金峰;;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设计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勇夺金牌出人才——记陕西省延安体育运动学校[J];西部大开发;2008年07期
9 杨正赛;王峰;;河南省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10 陈西玲;时倩;;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兆明;;我国基层体育运动学校整合与发展思路探索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潘有忠;;对2008年奥运会后体育运动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初探[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军;姜健;;我国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4 赵俊龙;;对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调查与分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高响亮;;困扰我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因素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方程;李玲;;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成功典型案例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王欣;;结合体育运动学校的专业特点实施英语教学[A];2013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许雪梅;;浅谈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河南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研讨会在安召开[N];安阳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艳;市体育运动学校迁入市科教创业园区[N];连云港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芹 实习生 胡蓉;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启用[N];连云港日报;2008年
4 刘权利;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冠军的摇篮[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5 ;奋进中的宁夏体育运动学校[N];宁夏日报;2010年
6 酒泉体校党委书记 校长 张志荣;以新思路破解体校发展难题[N];酒泉日报;2008年
7 记者 黄凯;市体校实行体教共管办学体制[N];南通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卢苇;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坚持读训并重 促进全面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9 ;2011年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N];中国体育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卢苇;温州体育运动学校——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N];中国体育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梧;湘南地区体育运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2 邹爱鑫;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厌学现状的分析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万修伟;山东省沿海四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乔彩彩;陕西省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5 曲艳波;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招生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3年
6 刘琳琳;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年
7 赵文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饶品胜;对江西省九所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开设科目及教学情况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9 张宇晶;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10 芦金峰;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15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1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