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兵兵球运动员李晓霞的技战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优秀兵兵球运动员李晓霞的技战术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三段指标评估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观看世界女子乒坛第四位大满贯得主李晓霞在2012—2014年期间27场重要比赛录像,对其发抢段一、三板,接抢段二、四板及相持段最后一板球的战术安排、技术运用、线路、落点等得失分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处于不同比赛阶段时三段指标评估优劣势,总结李晓霞近三年技战术水平的发展趋势,为日后训练和备战带来准确数据支持,同时帮助李晓霞及以李晓霞为代表的横板两面反胶快攻结合弧圈型打法运动员在比赛中合理运用技战术,赢得比赛胜利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如下:1、李晓霞以侧身位正手高抛发球至对方反手位侧下旋近网短球为主,最少使用的反手发球技术得分率最高。接发球以控制为主,看准机会台内起板的得分率显著。第三板发球抢攻积极主动,上手质量高威胁大,是李晓霞得分的主要手段。第四板率先发动进攻的意识强,正反手实力均衡,较少使用的侧身攻得分效果突出。相持球以斜线为主,善于在左右摆速的快速对抗中抓住机会,发力得分。2、李晓霞开局领先至胜的概率为87.8%,说明开局积极上手,较早占据比赛主动权对取胜至关重要。决胜局接抢段得分率数值接近,发抢段和相持段技术发挥的好坏是决胜局能否取胜的关键。胜、负局三段使用率相差无几,胜局得分率评估多为“优”而负局较多无谓失误导致评估多为“不合格”。3、对李晓霞单项技术优劣势进行分析发现除发球直接得分外,净得分最高为侧身,最低的为正手,多因步法没有调整到位而导致的追身位正手失误。纵观李晓霞近三年比赛三段使用率无明显差异,得分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展。
【关键词】:李晓霞 乒乓球 技战术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2 文献综述10-17
- 2.1 有关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研究10-11
- 2.2 有关不同战局阶段和打法类型的研究11-12
- 2.3 有关乒乓球技术战术统计方法的研究12-13
- 2.4 有关规则的改变对乒乓球运动的影响13-14
- 2.5 有关乒乓球女子技术男性化特征研究14-15
- 2.6 有关乒乓球运动教学训练方法的研究15-16
- 2.7 有关乒乓球制胜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6
- 2.8 有关乒乓球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16-17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7-20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20
- 3.2.1 文献资料法17-18
- 3.2.2 录像观察法18-19
- 3.2.3 三段指标评估法19
- 3.2.4 数理统计法19
- 3.2.5 逻辑分析法19-20
- 4 结果与分析20-45
- 4.1 李晓霞比赛中三段技战术运用与得失分情况分析20-34
- 4.1.1 发抢段技战术分析20-26
- 4.1.2 接抢段技战术分析26-32
- 4.1.3 相持段技战术分析32-34
- 4.2 李晓霞比赛中不同战局阶段的技战术分析34-41
- 4.2.1 开局阶段的技战术分析34-37
- 4.2.2 决胜局阶段技战术分析37-38
- 4.2.3 胜负局阶段技战术分析38-41
- 4.3 李晓霞比赛中整体实力分析41-45
- 4.3.1 李晓霞近三年优劣势技术对比分析41-44
- 4.3.2 李晓霞近三年比赛技战术对比评估44-45
- 5 结论与建议45-47
- 5.1 结论45-46
- 5.2 建议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2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炳长,周嘉民;乒乓球比赛各阶段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2 刘淑芳,吴修文,张若波;乒乓球运动的创新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李今亮,苏丕仁;对部分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进攻型选手技术实力的评估─—兼谈十项指标评估法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吴焕群;中国乒乓训练原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李今亮,赵霞,章潮辉;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6 赵霞;苏丕仁;张浩;;对新规则下直拍进攻型打法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魏利婕;史桂兰;;乒乓球削球打法的现状与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8 唐建军;刘丰德;蔡学玲;赵霞;张瑛秋;;规则修改对乒乓球比赛观赏性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9 潘永芝;李永安;;乒乓球运动训练新模式实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高兵;史桂兰;;乒乓球新赛制下多球训练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丹丹;陆志清;乔云萍;吴瑜;;乒乓球比赛技战术的视频快速反馈与诊断方法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蓬(乒乓球专业博士,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N];中国体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珂;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横拍进攻打法选手的技战术分析及发展趋势[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2 张承英;马龙对横拍进攻型选手技战术组合运用的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3 孔丹丹;中国优秀乒乓球横板选手技战术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陈娟;对中国女子乒乓球后起之秀丁宁的技战术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
5 胡婷婷;2009-2012年我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丁宁技战术的特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136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3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