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中美当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19:00

  本文关键词:中美当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美 当代 中小学 体育课程 比较研究


【摘要】:中美两国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2001年我国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05年美国修改后的《迈向未来——国家体育标准》(Moving into the Future: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对体育课程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两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概念有所不同,相应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美国提出了“受过体育教育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始终贯穿在其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教学之中就是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强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强调“健康第一”的理念,并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 本研究通过对中美当代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中美当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异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文化传统对学校体育的建设理念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美国的“熔炉”文化及“美国梦”对待“个体”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得两国在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方面有所不同。 2、中美两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一致。中美两国都十分重视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两国都从国家层面对体育课程提出了要求,都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都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走到户外,参加阳光下的体育运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更加细致。美国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没有从国家层面对标准做进一步的阐述。而我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都有明确说明。这更有利于用统一标准来检测各项目标的实现程度。 4、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执行力度较好。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受过体育教育的人”的理念,能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运动当成乐趣,更加主动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设定虽然细致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具体执行之中的力度不够,未能切实达到目标的要求。这与我国现阶段重视文化课成绩的教育现实密切相关。 5、课程设置考虑社会状况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美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始终以适应社会为其指导方针之一。体育项目教学中安排正规体育比赛是与社会联系的最好的途径之一。我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正式比赛的安排较少,尤其是校际间的比赛较少,相应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感知较少。 6、美国的学校体育经验并非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我国的现实是,人口多,在校学生多,班级规模相对美国要大,有些教学模式并不适合在中国使用。 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 1、在我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在可能的条件下,或者尽可能创造条件,将学生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中心,围绕着人的培养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将体育运动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 2、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人格特征,以求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3、应当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分开,将健康课程单独开设,以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健康知识。如果目前实现有困难,至少应该提高健康课程的比重。毕竟体育运动只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个途径,除此之外,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4、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应当做出及时的修改。美国的国家体育标准两版颁布的间隔时间为十年。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颁布至今已经超过十年,在这十年之中,我国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家的体育发展方向也开始转变。只有及时的修改,才能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33.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卫红;新世纪中学体育课程设计与评估标准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凯,吴长青;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研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黎祖明;;对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4 曹炳山;邢楠;;浅析体育课程同素质教育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1期

5 祝红军;;职业中学体育课引入拓展训练的阐述[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36期

6 孟凡钧;;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运用[J];内江科技;2010年08期

7 韩京松;;关于体育课程本质的探究[J];才智;2011年24期

8 张燕;奥地利的学校体育动向和体育课程的状况及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4年06期

9 徐明欣,高斌,李瑞年,鞠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方案的研制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0年02期

10 王葱,胡久成;定向运动体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远;;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张繁;宋丽萍;;浅谈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开设特殊体育课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A];残疾人体育研究——首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4年

3 王书彦;;关于体育新课程“科学”与“人文”的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刘昕;;对体育课程目标建构的理论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李树怡;宗华敬;靳润成;于小霞;;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研究——兼评我国体育课程目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朱瑜;庞元宁;许,

本文编号:1177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77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d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