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学校武术教育百年变迁研究(1915-2015)

发布时间:2018-02-05 03:38

  本文关键词: 学校武术教育 百年变迁 文化冲突 文化自觉 民族本位 回归传统 出处:《上海体育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变迁研究因其旨在检视变迁问题、揭橥变迁规律、前瞻变迁趋势而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专题。肇始于1915年教育部发文的学校武术教育至今百年已然,一路坎坷征程,历经不同背景,烙有时代印记。意即在武术的近现代转型中,学校武术作为教育场域中一个独特的民族身体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专属的角色扮演与时代呈现。清代龚自珍在《尊史》中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百年,无论是历史传统上抑或是学术惯例上都是考察、归纳、总结一个事物发展的首选节点与尺度。历史的逶迤前行,教育的动态发展,都使得要真正认清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窘境与困顿就必须先对其百年的发展与变迁来一个剀切地梳理。正如费孝通“三维一刻”活的历史观一样,过去、今天、未来三者是一个不间断的、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变化的历史。意即要把握现在,就必须回顾过去,方能放眼未来。因此,基于教育史研究旨向,在文献史料的指引下回到历史现场,对民国以来的百年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对比蠡测,在洞悉升降的基础上批判历史得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历史馈赠,进而以谋当代学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之所用。研究立足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基础,动用教育变迁、长时段史、文化冲突、身体、身体美学、仪式、服饰、人学等理论工具,对百年学校武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乃至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期审视,在归纳了学校武术教育在各长时段内的阶段特征后,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几个主要方面在三各长时段内的变迁进行了逐一考量,以其为指标和折射点进一步反映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的变迁,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变迁的动因进行多维的分析与探究。在总结归纳变迁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接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对未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改革策略。寻绎、审视、反思百年变迁之余,有如下刍荛之见:1“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武术作为传统身体文化在民初之所以走进学校成为教育手段,除1903年癸卯学制与1922年学制改革中体操科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既开先河外,社会危机中的教育救国、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视、救国策略中的身体武装以及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民族主义激扬等认知与思潮都可谓构成学校武术教育发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2政治变革的分期依据下,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中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在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后三长时段内呈现出自尊与抵触、依附与模仿、自觉与回归的总体发展特征。3微观的聚焦本体上,学校武术教育在三长时段的发展变迁有:1)主流教育思想上,在工具理性逐渐消解中有着军国民教育思想、体育武术教育思想、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变迁与升华;2)教学内容选择上,有着从民国时期传统拳种、马良新武术、技击格斗到新中国的现代体育武术模式、去技击化范式到改革开放后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的结合,回归拳种模式、恢复技击等诉求的变迁;3)学校武术师资构成上,有着从民国时期民间拳师、武术社会组织培养的师资以及后来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的多元渠道到新中国成立后少许民间武术家走进学校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的毕业生等师资构成再到改革开放后基本全部来自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及呼吁武术教师走进民间采风、聘请民间拳师的教育愿景与诉求的变迁;4)教学方法上,虽不断丰富,但其变迁幅度并不大。由民国时期传统的口传心授与马良新武术的团体教学并存,到新中国,乃至改革开放,教学方法在发展上仍没有超越马良模式。5)人才培养上,随着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人才培养规格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的变迁。4宏观的多维审视上,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在三个长时段呈现出:价值取向上有着“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个人本位”的恢复教育本真变迁;身体基础归属上有着“国家身体→政治身体→人的身体”角色扮演变迁;内涵地位上有着“模仿体操→依附体育→回归民族本位”的文化自觉历程;主要功能体现着力点上有着“心理学层面→生物学层面→人文社会学层面”空间变迁;对传统的取舍上有着“继承传统→排斥或改写传统→回归传统”文化变迁。5淬炼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后,认为政治权力的直接主宰、文化冲突的强烈推动、经济基础的深度影响、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是百年学校武术教育变迁的主要动因。6“执古之道,以御今有”。教育比较与实践发展表明,民国学校武术教育虽在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中央政权更迭频繁、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历史境遇下时断时续中发展,但其遗留下来的众多宝贵经验堪称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道空间”。只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这些宝贵经验被无差别的抛弃。7身体作为一种以肉体为基础的多种因素交织的“思想性存在”,是实现学校武术教育身心并育的绝佳教育模式,其兼顾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优势与特征,必将成为未来学校武术教育的理想模式。8百年学校武术,百年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线中的当代学校武术必将构建民族本位体育,其未来发展必将构建成为具备民族特色与强大教育性的教育平台与场域。这就要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有所调适:实现技击的教育化改造,构建以格斗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结构;在形象塑造、包装设计上要体现民族文化元素,时尚又不失传统;增设非理性性质的仪式教育环节,让课堂在附魅中增强其教育效果;要改观体育范式下身心二元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跨越,完成人学诉求中的全人教育。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国学勃兴,回归传统的时代诉求,尤其是时下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提倡下,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有力的抓手,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效,就必须对其从外部的国家政策支持;内部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上进行认真务实的顶层设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5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晨;赵光圣;陈朋;;文化传统视域下武术教育仪式的生成、流变与重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杜舒书;张银行;;中国武术教育的近现代转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3 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代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4 李源;赵连文;梁勤超;;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与文化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5 王晓晨;赵光圣;乔媛媛;;“身体美学”视域中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J];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05期

6 吉灿忠;孙庆祝;;民国《大中小学国术课程标准》及其当代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7 王晓晨;赵光圣;乔媛媛;;历史·身体·教育:百年学校武术教育中的身体变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8 马剑;邱丕相;;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9 吕思泓;;民国时期学校武术考论[J];中国体育科技;2016年01期

10 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花家涛;;学校武术教育百年发展的民族主义文化表征[A];2016年学校武术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乐爱国;;“民国学术热”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15年

2 王lN森;;近代被“未来”挟持[N];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李德顺;;什么是文化[N];光明日报;2012年

4 仲呈祥;;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N];文汇报;2011年

5 ;东西美学的邂逅[N];光明日报;2010年

6 陈静;;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靖;中央国术馆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2 李为香;身体表达与信仰追求[D];山东大学;2012年

3 张立军;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丁守伟;中国传统武术转型研究(1911-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玉姣;上海精武体育会体育现代化研究(191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程文广;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肖红伟;民国时期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武术的历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2 纪贤凡;新中国60年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D];苏州大学;2011年

3 王智慧;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4 胡平清;散打运动服装的现状和设计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5 王芳;“民族性”的视觉表述[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92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492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6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