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建构
本文选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切入点:文化主体性 出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历一个多世纪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西方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几乎成为国人对现代体育的整体认知。当面临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之时,全面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价值,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体育强国梦想的实现,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全面比较和系统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出的独特精神文化价值表现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动静相兼、中和养生、见义勇为、美在意境、尊礼尚德、和而不同等理念。正是凝结了这些一以贯之、经久不衰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在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需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世界性认同的背景之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才能化危机为契机。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Western sports culture spreading in China, Wester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Olympic sports "faster and higher," The idea of "stronger" has almost become the Chinese people's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sports. When fa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in 21th century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culture,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unique valu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obvious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dream of a sports power. We believe that the uniqu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embodi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he balance of movement and movement, the preservation of health, the courage to act for good, the beauty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respect for ceremony and virtue. The concepts of harmony but difference have condensed these uniqu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have persist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ace of the needs of the times of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worldwide re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confidence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turn crisis into opportunit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武术文化的学校传承研究”(13BTY047)
【分类号】:G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金龙;宿继光;李梦桐;;中国武术礼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2 易剑东;;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高守清;;“人文奥运”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J];体育与科学;2009年05期
4 胡小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多元价值[J];体育学刊;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鑫;李金龙;张晨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建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2 谭广鑫;赵文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保护基本方法与原则[J];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01期
3 王佳;;美国体育文化内涵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年01期
4 邸建勇;;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年11期
5 唐鹏;谢正阳;;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观背景下体育文化的异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6 王建伟;黄继珍;;文化视野下的我国三大球发展困境及其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7 周鹏;;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年05期
8 王雪梅;;论礼与武术文化[J];中华武术(研究);2016年10期
9 黄小红;;论鄂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土家摆手舞传承与保护的思路为例[J];体育科技;2016年04期
10 王辉;;论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契机与作用——以新疆为例[J];武术研究;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剑东;;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1年01期
2 易剑东;;全运会的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之路[J];环球体育市场;2009年02期
3 易剑东;;体育传媒的生死轮回[J];中国报道;2008年08期
4 毛海涛;黄利华;蔡清顺;;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5 易剑东;;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形象塑造与媒体应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易剑东;;中国体育亟需形象传播[J];新体育;2007年06期
7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年08期
8 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朱江泳;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部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森林;从抽象主体性到科学主体性[J];求是学刊;1992年04期
2 张文初;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范仁忠;论人的主体性确立的社会经济前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原则[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邹俊;张军生;;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贯穿于自育过程[J];中国市场;2008年26期
6 王霄;;对我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主体性建构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7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8 沈亚生;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6期
9 韩民青;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J];江海学刊;1995年06期
10 简成熙;;理性与主体性的多元思考:从现代到后现代[J];求是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婕;;浅谈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主体性[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总编辑 秦朔;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2 书时;重视农村妇女在养老中的主体性建构[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王曰美;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建构理论[N];邵阳日报;2012年
4 陈振华;看许辉且行且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张剑;《刮痧》、另类文化与他者伦理[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云;《面具之外:种族、性别与主体性》(“引言”和第7章)翻译实践报告[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楼育萍;主体性的对话性构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田宇;主体性建构写作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桂花;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及其主体性建构[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5 于秀艳;“主体性”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春香;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建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德林;主体性的神话与消亡[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冯伟;论彼得·谢弗剧中暴力与主体性建构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年
9 张恒良;《小镇畸人》中畸人失语的原因探析[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3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7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