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三周跑台训练对小鼠脊髓中间神经元兴奋性调节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04:23

  本文选题:运动干预 切入点:脊髓中间神经元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使得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超极化和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压阈值降低,而运动剥夺后大鼠α-脊髓运动神经元则表现出动作电位的电流阈值和电压阈值同时增加。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运动干预可对脊髓神经系统电生理特性产生影响:增加运动量可使得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剥夺运动则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我们知道,脊椎动物的肢体运动是通过脊髓网络对运动神经元的控制来完成的。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除运动神经元以外还有大量的脊髓中间神经元参与运动协调与控制,然而运动干预是否对这些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也产生影响我们却不得而知。此外,现有的运动训练对脊髓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研究均选择在动物成年后进行运动干预,未见在动物成年之前的青少年时期进行运动训练的研究。鉴此我们选择在小鼠3周龄时对其进行3周的跑台训练,在小鼠6周龄时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T12-L6脊髓切片中的中间神经元的电生理指标进行测量。观测6周龄时其脊髓中间神经元的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提高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目的:本研究以青少年小鼠为研究对象,以跑台训练作为运动干预的手段,使用离体脊髓切片的方式对脊髓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测量,对比运动组和对照组脊髓神经元电生理指标的差异,评价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小鼠脊髓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动物:本实验使用B6品系小鼠,购自美国Jackson Lab实验室。实验过程严格按照华东师范大学动物中心的伦理要求进行,伦理编号:20141003。使用B6野生型小鼠繁殖交配,小鼠出生后3周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3周的跑台训练,对照组不运动。两组小鼠均在其6周龄时进行电生理实验。(1)运动干预方案:运动前对小鼠进行适应性训练,使其适应动物跑台。首次训练,跑台速度为13米/分钟,时间30分钟。适应性训练为期3天,之后开始20米/分钟(运动强度相当于85%VO2max),60min/次,1次/天,6天/周的正式训练,持续训练3周。(2)电生理实验记录两组小鼠脊髓神经元基础膜特性:本实验所测量反应细胞模特性的指标包括电流阈值(current threshold:Ith)、电压阈值(voltage threshold:Vth)、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Em)、输入电阻(input resistance:Rin)、细胞膜时间常数(membrane time constant:Tm)、全细胞电容(whole cell capacitance:Cm)、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高度及宽度、后超极化(after hyperpolarization:AHP)深度和半衰时间。结果:6周龄小鼠脊髓神经元基础膜特性描述1.电生理指标1.1对照组小鼠脊髓神经元基础膜特性(n=27):Em(-64.2±5.7mV)、Ith(11.9±6.9pA)、Rin(1483.3±682.3MΩ)、Tm(41.0±16.6ms)、Cm(27.6±24.3pF)、Vth(-36.9±5.1mV)、APheight(49.9±10.9mV)、AP width(1.3±0.4ms)、AHP depth(21.2±4.5mV)、AHP1/2 decay time(122.0±95.1ms);1.2训练组小鼠脊髓神经元基础膜特性(n=47):Em(-62.2±4.9mV)、Ith(11.7±9.6pA)、Rm(1608.2±586.4MΩ)、Tm(41.1 ±23.3ms)、Cm(28.1 ±24.9pF)、Vth(-40.4±3.2mV)、AP height(52.7±11.9mV)、AP width(1.8±0.6ms)、AHP depth(18.7±5.2mV)、AHP1/2 decay time(117.4±83.0ms)。2.板层分布特性2.1对照组小鼠脊髓背侧角(dorsalhorn,1-6板层)神经元(n=10)和脊髓腹侧(ventrol horn,7/8/10板层)神经元(n=17)仅在电流阈值这一指标间存在差异:脊髓背侧角神经元电流阈值(16.3±4.8pA)显著高于脊髓腹侧中间神经元(9.1±6.4pA),(P0.05)。2.2训练组小鼠脊髓背侧角神经元(n=20)和脊髓腹侧中间神经元(n=27)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放电模式按照脊髓神经元在受到去极化电流时的放电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单峰放电、相位放电和持续性放电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神经元在对照组和训练组小鼠中均有发现。3.1对照组单峰放电型神经元后超极化电位半衰时间(25.9± 14.5ms)明显低于相位放电型神经元(159.3±22.1ms)和持续放电型神经元(180.1±58.0ms)(P0.05),电压阈值(-31.0±5.7mV)显著高于相位放电型神经元(-39.4±7.4mV)和持续放电型(-39.3±5.4mV)(P0.05);3.2训练组小鼠持续放电型神经元电压阈值(-40.3±3.3mV,n=21)极显著低于相位放电型(-35.4±4.5mV,n=18)(P0.01)。特殊放电现象1.六周龄小鼠脊髓神经元具有超极化电流激活的膜电位凹,这一现象在对照组(57%)和训练组(47.6%)小鼠脊髓神经元中出现的概率近似。2.本文在电生理实验过程中发现训练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脊髓神经元在接受去极化步进电流刺激时,均发现呈阵发式放电模式(burst)的神经元。其中训练组呈现阵发式放电的两个神经元分别位于脊髓背侧角第三和第五板层,对照组中一个呈现阵发式放电的神经元分布于第七板层。运动干预对脊髓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作用1.三周跑台训练后,训练组小鼠腹侧中间神经元与对照组在动作电位的阈电压、动作电位宽度和后超极化深度等指标间存在差异:训练组小鼠脊髓腹侧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阈电压(-40.2±3.2mV,n=27)与对照组相(-34.9±4.4mV,n=17)相比更加超极化(P0.05);训练组小鼠脊髓腹侧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宽度(2.1±0.6ms,n=27)与对照组(1.3±0.4ms,n=17)相比显著增加(P0.01);同时与对照组(24.1±3.9mV)相比,训练组小鼠脊髓神经元后超极化深度(16.6±4.3mV)极显著减小(P0.01)。2.对照组小鼠脊髓背侧(1-6板层)神经元(n=10)各项电生理指标与训练组脊髓背侧(1-6板层)神经元(n=20)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3.三周跑台训练结束后,训练组小鼠所有的持续性放电神经元(n=22)平均内向电阻(1834.0±580.6MΩ)与对照组(n=13)(1332.1±419.6MΩ)相比显著增加(P0.05);训练组小鼠所有的相位放电型神经元(n=17)平均动作电位宽度(1.9±0.4ms)与对照组(n=9)(1.5±0.5ms)相比显著增大(P0.05)。结论:1.运动干预对生长发育敏感期的小鼠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与神经元在脊髓板层中的分布有关;2.运动训练可显著降低脊髓腹侧(7/8/10板层)中间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压阈值,降低动作电位后超级电位,以及增加动作电位的宽度,这些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可提高腹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3.运动训练对脊髓背角(1-6板层)中间神经元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差异,说明运动干预对传递感觉信号的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没有显著影响。相比之下,与运动相关的腹侧中间神经元对运动训练的反应更为敏感;4.运动训练对持续放电型神经元和相位放电型神经元兴奋性均有明显提高,表明这两类神经元比单峰放电型神经元对运动干预的调节作用更为敏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04.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信文君;刘先国;胡能伟;杨红卫;周利君;张彤;;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脊髓背角LTP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A];中南地区第六届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高杰;吴明远;秦朝;Foreman,R.D.;Bengt Linderoth;;脊髓刺激引起下肢血管扩张的效应及机理研究[A];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云庆;冯宇鹏;;神经加压素在脊髓背角参与镇痛的机制[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4 李会莉;张婷;冯宇鹏;李云庆;;脊髓背角Ⅱ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不同状态下痛信息传递的机制[A];Proceedings of the 7th Biennial Meeting and the 5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7年

5 李锴;傅开元;;外周组织福尔马林注射损伤致脊髓小胶质细胞两阶段活化[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黄静;冯枫;武胜昔;;小鼠脊髓内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发育特点的观察[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时蕾;刘燕妮;索占伟;曹静;李帅;许英明;胡晓东;;γ-氨基丁酸能去抑制对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的激动作用[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8 吴江;上官守琴;胡祁生;;吗啡减弱电刺激诱发大鼠脊髓背角长时程电位[A];湖北省生理学会2007年度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世元;雷洪伊;;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脊髓机制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锴;林婷;傅开元;;福尔马林外周注射致脊髓小胶质细胞p38 MAPK早期和持续活化[A];第七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口颌面疼痛的基础与临床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浩;脊髓小胶质细胞在炎性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机制[D];苏州大学;2007年

2 黄静;脊髓γ-氨基丁酸能和脑啡肽能神经元的神经化学特点及发育模式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杨隆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前体对疼痛的调控[D];中南大学;2010年

4 梁U,

本文编号:1573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73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