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

发布时间:2018-03-07 01:01

  本文选题:学校体育 切入点:体教结合 出处:《体育学刊》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共生"的哲学核心是"双赢"和"共存",共生共荣是社会发展趋势。"体教结合"陷入了"金牌论"和"文凭论"的对立博弈中,为突破"体教结合"发展桎梏,"体教共生"是现实发展必然趋势。体教共生关系需要在主体平等、资源共享、条件制约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为达共生共享,优化体教共生关系应做到:共生主体从貌合神离到同舟共济;共生资源从壁垒林立到共享共融;约束条件从政策推动到法治引领;共生目标从片面锦标到全面发展。
[Abstract]:"The core philosophy of symbiosis" is a "win-win" and "symbiotic coexistence", is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body teach opposition into the" gold medal game "combination theory" and "diploma" theory,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development shackles, sports and education "symbiosis" is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inevitable trend.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requires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in equality, education, basic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ymbiotic sharing, optimize the teaching body should have a symbiotic symbiotic relationship from the main to the dubious Symbiotic Resources from many pull together in times of trouble; barriers to sharing communion; constraints from the policy lead to the rule of law; symbiosis from the title to the one-sid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旅游与外语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
【基金】:2016年度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重大委托项目(HJTY-2016-A04)
【分类号】:G8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鹤雄,陈文耀,姜国安;从上海市闸北区的实践看体教结合工作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研;2003年06期

2 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6年06期

4 董静;董国永;郭敏;;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5 赵一平;赵先卿;马力;;对“体教结合”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文红斌;马飞;;对我国“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7 夏尧远;;对2008年奥运会前后高校“体教结合”问题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7年03期

8 陈子锐;林少娜;;探讨“体教结合”对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08期

9 杨剑;古强;;“体教结合”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费瑛;刘静春;;对我国“体教结合”战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向宏;;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契合度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梁强;;运动员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体教结合”模式[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吴建喜;;论体教结合体制性障碍及突破[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丛振江;金之栋;;“体教结合”发展趋势的探讨[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5 丛振江;金之栋;;“体教结合”发展趋势的探讨[A];贵州省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 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斯迪虎;平杰;虞重干;;创建“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和谐机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黄一飞;;关于我国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志华;钟秉枢;周建梅;;我国体教结合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赵一平;;“体教结合”行动系统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张月亭;把“体教结合”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N];衡水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叶志明;“体教结合”的瓶颈突破[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奉天 实习生 唐福春;南充体教结合领跑全省[N];南充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卢苇;体教结合是双赢[N];中国体育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卢苇 李雪颖;让体教结合走得更远[N];中国体育报;2012年

6 撰稿 平萍 赵丽斌;上海,,从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N];中国体育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薛原 马剑;大学探路体教结合[N];人民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谷苗;“学生军”展示体教结合范本[N];文汇报;2013年

9 黄心豪 陈建族;广州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郑轶;体教结合,何处破冰[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建喜;论“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变[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2 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盼;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施“体教结合”的效果及其保障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韦焕敏;贵州省威宁县高原中长跑、竞走项目训练地“体教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宏扬;中国大学生高水平女子篮球运动员(东南赛区)“体教结合”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周文青;“体教融合”体制难点及制度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欧阳骁骏;我国“体教结合”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年

6 易清;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问题审视与发展构想[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孙明s

本文编号:1577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77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