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4-11 00:22

  本文选题:青少年 + 运动意愿 ; 参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数据库,对上海市4~12年级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学校、家庭、社区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每天至少锻炼1 h并保持这一习惯的青少年比例达41.58%;课外体育锻炼形式、运动兴趣(课内培养)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学校体育因素中排前三;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陪伴青少年参加体育比赛或表演的积极度、主动关心青少年在校体育学习的程度在家庭因素中排前三;在社区体育因素中,社区体育设施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社区内体育组织完善情况、社区体育活动及技能培训的组织频率。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Shanghai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on the sports intention and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of Grade 12 adolescents in Shanghai.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eenagers who exercised for at least one hour a day and kept this habit was 41.58, and the form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the form of sports interest (cultivating in class) and the time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were among the top three factor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he frequency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the active degree of accompanying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competitions or performances, and the degree of active concern about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n school ranked first three among family factors; in community sports factors,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was the biggest, follow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the organization frequency of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and skills training.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资助项目(14490503700)
【分类号】:G81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力研;重视社区体育 扫除封建迷信[J];体育文史;2000年04期

2 葛文,张芸;试论高校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和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 王蒲,苗大培,余丽华,晓敏;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J];体育文史;2001年01期

4 顾渊彦,何元春;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建设[J];体育学刊;2001年02期

5 高维岭;进入新世纪,抓住新机遇,实现我省社区体育跨越式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6 陈雁杨;香港社区体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郝斌,刘安清,甘宏玲;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8 马雪蓉;浅析社区体育[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吴树斌,李建国;澳门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陈青;《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骆秉全;;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兴昌;;整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探讨[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谢云;;体育赛事筹办对我国社区体育全民健身的影响[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诚;龚浩;;武汉市社区体育资源联动共享的策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建磊;;公民参与视角下构建社区体育公共决策体系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荑;;运用新兴媒体发展社区体育的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刘艳丽;苗大培;;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阮云龙;王凯珍;王晓云;白建茹;;海淀区高科技人群居住区体育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王晓云;王凯珍;彭圣堂;阮云龙;;中国社区体育15年研究综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强武 宋雅君;社区体育工作若干思考[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蒋亚明;健全组织网络 发展社区体育[N];中国体育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卢苇;社区遍开体育花[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黄维;社区体育得了几颗星[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李金霞;网格化管理社区体育显成效[N];中国体育报;2014年

6 记者 谢小芬;自治区政协委员对我市社区体育工作进行调研[N];桂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江正茂;天津社区体育为何如火如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8 记者 杨炳珑;社区体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N];中国社会报;2001年

9 记者 张乐年 平萍;全国社区体育代表聚上海[N];中国体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张旭光;社区体育 随身的绿荫[N];中国体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会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宋秀丽;新农村社区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雷;北京市社区体育赛事组织现状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2 周绪栋;对济南市社区体育多元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美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元;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郑雪莲;延安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曲效妮;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视野下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端;创建新型社区体育模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罗琼;上海市闵行区“十二五”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劲;社会转型视野下的上海社区体育困境与发展路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邢树营;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社区体育的促进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3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733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5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