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域文化对徐州武术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徐州地域文化 + 徐州武术 ; 参考:《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论文研究目的为分析影响徐州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地域文化视角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拳种进行研究,在宏观上对徐州武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进行分析,为徐州武术的现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论文研究结果为:徐州武术受到中原、齐鲁、赣皖武术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之中,使其在套路上向古拙、简谱和实用方向发展、在精神上呈现出海纳百川、厚积薄发的豁达精神、在文化传承上显示出其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徐州地区历史上始终处于动荡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军事战争的连续性和决定性导致各方军事势力在此角逐,徐州武术在器械练习上、理论指导思想上以及武术价值观上都受到徐州战争文化的影响;徐州地区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此外,徐州“四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和频繁战争使徐州地区成为“千古盗匪猖獗之地”,各种民间习武组织兴起,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彭祖文化是徐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徐州地区的导引养生思想,使徐州地区的武术习练增加了导引气功的内容。本论文研究结论为:1、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徐州武术拳派格局形成上发挥巨大作用,使之成为历史上北派武术文化和南派武术文化融合的“大舞台”:各地武术拳派在此汇聚,呈现出一脉多支、一拳多源的徐州武术发展格局。也导致了本地拳术遭受外来武术拳种的巨大冲击,本地拳种发展举步维艰。2、徐州地域多军事战争和盗匪猖獗,指引着徐州地区的习武人群在练习内容上朝着多兵器种类方向发展;在拳理上趋向于兵学;在目标培养上定位于大将之才;在武术文化心态上呈现出“拿来主义”倾向。3、彭祖导引健身气功融入徐州武术习练之中,促进了徐州武术在功法上的发展,为五禽戏和五禽操提供了理论基础。4、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武术文化因素在历史上起到了情感传递和凝聚的作用,通过艺术化的视觉表现,使武术教化的过程转化为“非强制性的互动和分享”。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cultu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Xuzhou Wushu,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rtial arts boxing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Xuzhou Wushu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Xuzhou Wushu.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Xuzhou Wushu is influenced and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s, Qilu, Jiangxi and Anhui, which makes it develop to ancient times, simple spectrum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in routine. The generous open-minded spirit shows its compatibility, radiance and innov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Xuzhou has always been in a turbulent social formation in its history. The continuity and determinism of the military war in history led to the military forces competing here. Xuzhou Wushu was influenced by the Xuzhou war culture in the practice of instruments, the theory of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 values of Wushu. In the history of Xuzhou, natural disasters frequently caused people to be displaced. In addition,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frequent wars of Xuzhou's "four provinces' border" made Xuzhou a "place of rampant banditry" and the rise of various folk martial arts organizations. Pengzu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uzhou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nfluences Xuzhou's guiding health thoughts and increases the content of guiding Qigong.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Xuzhou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Xuzhou martial arts school, which makes it a "big stag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north and south martial arts culture. Xuzhou Wushu development pattern of one pulse and many branches, one punch and many sources. It also caused the local boxing to suffer a great impact from foreign martial arts box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boxing was very difficult. 2. Xuzhou had many military wars and rampant banditry in the region. Guiding the Xuzhou area in the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multi-weapon types; in the theory of boxing tend to the military; in the goal of training positioning in the talent of the general; In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martial arts, there is a tendency of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octrine". Pengzu guides fitness qigong into the practice of Xuzhou Wushu,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Xuzhou Wushu. 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ive birds play and the five birds exercise. 4.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martial arts in Xuzhou Han Dynasty stone relief play a role of emotional transmission and agglomeration in history, and through artistic visual expression, The process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non-mandatory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杜胜林;开发河南武术资源发展武术产业的战略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杜娟,张敏;浅谈武术活动的普及与抵制邪教侵袭[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3 许应荣,刘霓,王宏;中华武术美的文化性特征[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王俊奇,邹国平;江西居民在全民健身中开展武术活动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5 李印东;武术概念之研究[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5期
6 李富刚,贾亮;对农村居民开展武术活动重要性的探究[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5期
7 陈青;;武术是全球化的产物[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1期
8 于振东;;发展武术社团 弘扬传统武术[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2期
9 黄红田;;从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看武术的发展[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6期
10 李智斌;;试论高校武术的产业化[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鸣;;论武术的个体享用功能及其实现条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刘同为;龚茂富;;身体——武术的场域[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文善恬;刘林箭;张毅;;浙江30个“全国经济百强县”武术发展现状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刘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村落传统武术流变的制度因素分析——以新W岛透叩盍酱逦餮卸韵骩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5 郭守靖;;文化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崔慧芳;;《武术基本手型》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12年
7 戴小平;王震;;城市公园体育下对武术开展现状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8 张琳;周之华;任腾;梁凤云;;刍议新的武术段位制改革[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9 司幸伟;;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10 周之华;刘剑欣;;“京武文化”背景下北京传统武术拳种分类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王鹏;我市武术协会成立[N];长治日报;2011年
2 记者 郑红深;中国武协表彰武术十佳[N];人民日报;2000年
3 高飞;武术节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本报记者 于铁成;乐山武术蓬勃发展[N];乐山日报;2006年
5 王霞光;非洲,再掀武术旋风[N];中国体育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蒋亚明;西部行看到武术希望[N];中国体育报;2011年
7 蒋亚明 整理;重视前沿课题 引领武术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卢雁妮;州武术协会成立大会召开[N];黔西南日报;2013年
9 李恒达;崆峒武术轶事(二)[N];平凉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静;发挥武协作用 促进武术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付文生;武术之现象学论译[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2 田学建;人学视野中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3 成百千;韩国武道馆市场营销分析及武术推广方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梅;影视武术之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2 张乐军;从现代社团发展的趋势探讨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3 聂梦俭;武术与跆拳道推广形式的对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孔杰;济南市少儿武术培训班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汪瑛;当代高校武术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走向澄明之境[D];武汉体育学院;2015年
6 张鹏;中国武术人学思想探析[D];苏州大学;2015年
7 王建华;公关对运城地区的武术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任东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喜与忧[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梁影影;建国后体育院校《武术》教材沿革与优化[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晓媛;黑龙江省武术新三字经项目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1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84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