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太极拳历史流变及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14 00:07

  本文选题:太极拳 + 传承 ; 参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1) the main schools of Taijiquan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Before that, the philosophy of Taijiquan was fully mature. And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down" in Chinese culture, it affects more martial arts that are developed among the lower class; Taijiquan pursues "integri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empty" as the realm. The "way of attack",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oft Kegang", is the core of the evolution of Taijiquan in its early stages. It was only later that the change of value alienation occurred) the first great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aijiquan at that time was favored by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concentrated display of "the way of fighting with skillful for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aijiquan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first fitness movement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its routine fitness value, thus ushered in the second great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aijiquan. One is the lack of young people's figure because of ignoring the original pursuit of "the way of skill attack", the second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passing on Taijiquan is backward, and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is unscientific. (4) based on the unique culture of Taijiquan, the Taijiquan is abstracted scientifically. Civilized technical system and opening up of youth market are the key to the third great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作者单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浙江工业大学体育科研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TY027)
【分类号】:G8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亚奎;杨建营;;太极拳的训练目标及训练程序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08期

2 冯香红;杨建英;杨建营;;武术健身养生实践的理性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07期

3 李永明;;明代至近代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06期

4 王晓燕;杨建营;;太极拳的现代化分化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建英;杨建营;;太极拳历史流变及转型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2 李晓广;;论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历史形成[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6期

3 李庆新;;休闲视域下成都市武术养生与旅游的互动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年05期

4 刘颖;池爱平;康亦姜;;刘家拳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科技视界;2016年06期

5 王晓昱;王冀霞;;太极拳中“松空圆活”与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金龙;杨建营;;太极推手课堂教学模式新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2 田金龙;;太极拳空灵境界的证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郭志禹;;太极拳新文化现象探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5 周庆杰;;民国时期太极拳著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08年02期

6 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2005年07期

7 杨建营;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温力;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杨建营;从武术套路与搏斗的关系看武术的分类及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田金龙;太极拳“引进落空”的学理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利斌,李世生;太极拳与健康[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2 程梅玲,朱继华;太极拳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3期

3 王淑芝;太极拳祛病健身的机理[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的诠释——解读太极拳健身文化之“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续志红;浅谈太极拳的健身原理[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刘玉;《道德经》——太极拳的思想基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赵发田,李蕾,李英奎;太极拳动作名称特点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9 李永刚;论太极拳劲[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年03期

10 胡有志;;求解太极拳的相关项[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声和;;走近太极拳[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2 洪浩;;太极拳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3 路迪民;;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A];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C];2007年

4 梅家新;;大禹治水方略对太极拳理功法的启示[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马伟焕;;太极拳经典的来历[A];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华国;太极拳使我受益[N];中国体育报;2002年

2 杜伊战;太极拳乡法官情[N];焦作日报;2006年

3 胥晓琦;太极拳的起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文治禄 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授;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静养”[N];鸡西日报;2011年

5 昌沧 友唐;如日东升 前景广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黄健;太极拳与气功[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7 王文中 武汉养性斋心身疾病诊疗所;习练太极益身心[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康戈武;文化瑰宝 健身益友[N];人民日报;2001年

9 国家体育总局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张华国;浅谈杨氏太极拳的规律[N];中国老年报;2004年

10 百度晋城吧吧主 南冠庄主;打造两大文化品牌 彰显晋城文化特色[N];太行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超;对太极拳的社会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2 漆春亭;对传统太极拳保护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付郁;太极拳休闲的理论提出及发展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崔良芳;艺术维度下的太极拳美之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郑学超;太极拳兴衰的时代特征及其当前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6 蓝秀芦;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静态平衡、下肢本体功能和柔韧性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赵博;上善若水思想对太极拳松静技术体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8 刘少凤;太极拳传统核心区力量训练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金春霞;论太极拳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10 赵永清;论腰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6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016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