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对“拳之味”的文化寻绎

发布时间:2018-06-22 03:01

  本文选题:体育文化 + 中国武术 ; 参考:《体育学刊》2017年03期


【摘要】:以"味"文化为切入点,在"味"的哲学理念下提出"拳之味"的理论命题。研究认为:"拳之味"是拳种风格特征的形象化表达,是"拳之特性"与"我之理解"的文化融合,是"意的注入"到"式的形成"的文化生成;"味之拳"是体悟拳种技法精妙与深邃的通达之道,是理解武术"技击原理"与"文化本真""技术外展"到"精神超越"文化生产的体认路径,具有形下与形上沟通的桥梁作用;"味道"是拳之"有味之道"的理解与把握,是中国武术演练的理想方式与终极目标。
[Abstract]:Taking "taste"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the taste of boxing" under the philosophy of "taste".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taste of boxing" is the visual express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xing style, and the cultural fus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boxing" and "my understanding". It is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from "injection of will" to "formation of style", and "the boxing of taste" is the way to understand the subtle and profound skills of boxing. It is the understanding way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of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truth" from "technology outreach" to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taste"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interesting way" of boxing. It is the ideal way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ese Wushu training.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武术的国家地位及社会责任研究”(14BTY0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西体育思想比较研究”(15BTY001)
【分类号】:G8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丑亮;十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分水岭[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年06期

2 吴明;浅谈中国武术与哲学思想的融合[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朱瑞友;赵秋菊;;试析中国武术与武打影视融合后的“共赢”[J];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06期

4 王冬乔;;论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武术[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庄长宽;赵连俊;黄光志;;问题与挑战——浅析中国武术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04期

6 原颜东;;论审美视角下的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年06期

7 朱永飞;杨代国;;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诉求[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05期

8 康浩;;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06期

9 朱宝忠;;偶像时代的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06期

10 陆小黑;;“约束”:中国武术“自由”发展的文化选择[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少红;李然;;从“文化输出”的视域高瞻中国武术的输出立场与方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茹凯;;“正戈为武”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演绎[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侯胜川;;裂变中的中国武术传统[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4 吴珂;;浅析中国武术发展失利原因及改革方法[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王岗;;回归主流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申国卿;;文化学视野下的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战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王三;马燕萍;;和谐社会与中国武术在农村发展服务体系建设[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李俊峰;;后奥运中国武术发展的战略思考[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守培;郭玉成;;中·中和·和——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论绎[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10 王岗;邱丕相;;“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肖菲;揭开中国武术神秘外衣[N];北京科技报;2013年

2 宗边诗;高教社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本报驻比什凯克记者 孙长栋;吉国年轻人痴迷中国武术[N];文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黄心豪 实习生 周娅婕;书写中国武术辉煌[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王琦;走出武侠梦才能看清中国武术[N];中国文化报;2013年

6 刘潇潇;文化内涵助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N];工人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罗俊;中国功夫“打”向市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本报记者 蒋亚明;复兴要尚武育人不可废[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机械专业大三学生 张泗斌;将中国武术引进青岛校园[N];青岛日报;2010年

10 王宏宇;稻地镇中学被定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试点学校[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2 陆小黑;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李蕾;近代以来中国武术项目管理过程及其评价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政;个体化社会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张国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娅;瑜伽与中国武术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位胜辉;跆拳道段位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发展的启示[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5 李宗柏;韩国跆拳道在中国的兴起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陆小黑;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7 郑锴;新媒体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陈晨;跆拳道道馆运营模式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许晓琴;中央电视台对中国武术传播边缘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叶献丹;媒介与中国武术传播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1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051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