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型构建及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4 16:07

  本文选题:男子健美运动员 + 体能 ; 参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通过构建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态评价模型,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选取的12名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进行体能状况研究。模型参数筛选是建立在运动员负重训练的基础上,选择与体能状态最为密切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相关的指标,采用肌电采集系统、等动测力系统、三维人体扫描系统及DXA等实地测试运动员备赛期12周训练中体能变化的相关数据,通过生化监测系统,追踪受试者训练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准确评估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为建立中国健美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身体形态的均衡性,机能的稳定性和素质的可控性是评价我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状况的主要依据。结论:身体形态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围度发展不均;四肢与躯干及全身脂肪分布失衡。身体机能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血睾酮水平处在中下区间;血尿素水平处于偏高区间;肌酸激酶高于参考值上限。运动素质研究表明,受试运动员大腿正面肌群与后侧肌群、手臂前侧肌群与后侧肌群力量发展不均衡,大腿肌肉各个肌群的发力控制能力相对较薄弱;伸肘关节在等动模式运动时的肌肉力量控制能力较差;手臂肌群发展较好,腿部肌肉发展不够理想。
[Abstract]: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12 elite male bodybuilders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experimental test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state of the elite male bodybuilders in China. The selec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is based on the training of athletes' weight loading, selecting the indexes related to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physical form, body function and sports quality, adopting the electromyography acquisition system and the isokinetic force measuring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human body scanning system and DXA were used to track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through biochemical monitoring system.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model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of Chinese bodybuilders. Results: the balance of body form, the stability of function and the controllability of quality are the main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elite male bodybuilders in China.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body morphology showed that the circumference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was uneve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at in limbs, torso and whole body was out of balance. The study of body function showed that the serum testosterone level w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ange, the blood urea level was higher and the creatine kinase was higher than the upper limit of the reference value. The study of sports quality showed that the strength of front and posterior muscles of thighs and forearm of athletes was not balanced, and the ability of generating force control of each muscle group of thigh was relatively weak. The muscle strength control ability of the elbow extension joint in isomotor mode is poor, the arm muscle group develops better, and the leg muscle development is not ideal.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体育部;清华大学体育部;
【分类号】:G8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年02期

2 黎涌明;纪晓楠;资薇;;人体运动的本质[J];体育科学;2014年02期

3 王智明;朱宏伟;王宏;李雪萍;;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构建与评价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4 杨世勇;钱光鉴;张婕;;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5 黄滨;贾思敏;;体能训练理论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04期

6 邱俊强;;最大摄氧量及其派生指标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刘敏;李建英;相建华;;我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体能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秋爽;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强;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丽;孟国正;;力量训练中面对的三个问题:方法、内容与周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2 周国海;季浏;尹小俭;;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相关热点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3 刘博;;陕西省高校田径队800m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34期

4 周桂琴;;博尔特专项力量训练感悟[J];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30期

5 王智明;;警察类院校学生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6 黎涌明;陈小平;乌里·哈特曼;;4min跑步和自行车全力运动中运动方式对有氧供能比例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6年09期

7 王智明;;我国优秀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形态模型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8 陈志玮;;浅析体能训练对消防员患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影响[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年16期

9 姜丽;;草苁蓉提取物对健美运动训练的应用价值[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10 陈青;张建华;常毅臣;王增喜;;民族体育的身体行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青;乒乓球技战术三维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

2 刘一阳;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赵鲁南;竞速运动制胜因素及训练特征的集成与分群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涌明;;不同运动方式的能量代谢——共性与区别[J];体育科学;2013年12期

2 黎涌明;陈小平;马格特·尼森;乌里·哈特曼;;静水皮艇500m供能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13年02期

3 黎涌明;;对体能训练相关问题的重新认识[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年02期

4 韩春远;赵晓雯;王卫星;;我国优秀男子水球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的构建与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黎涌明;陈小平;乌里·哈特曼;;静水皮划艇比赛成绩75年发展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6 黎涌明;徐权;陈小平;;“核心力量”和力量训练刍议[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年04期

7 陈小平;;重塑我国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J];体育科学;2010年11期

8 陈月亮;王旋;赵玉华;;体能概念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9 甘运标;周在平;罗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体能模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曹春梅;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丹;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孙良勇;论异属多项组合项群竞技选手培养过程的多元性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陈笑然;运动训练方法的项间移植[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曹景伟;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龚波;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4年

6 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郑晓鸿;高水平运动员年度周期的项群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9 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10 刘爱杰;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高水平健美运动员赛前训练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11期

2 D.B.Piccoli ,姜文凯;使用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健美运动员左心室形态和机能的超声心动图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2年04期

3 本刊编辑部;陈久荪;曹晓军;蒋志华;李奕;文涛;;大家看法:70公斤级:哈建伟与钱吉成谁应是冠军?[J];科学健身.健美先生;2005年10期

4 王立明;杨立书;;健美运动员成功的秘诀[J];当代体育;1986年03期

5 周体;;她也是个勇者——记业余健美运动员孙恒[J];当代体育;1987年01期

6 黄明强;;对健美运动员选编和表演自选动作的探讨[J];体育师友;1997年03期

7 欧佑德;吴平;;谈大学生健美运动员的营养处方[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张亚平;田里;;我国女子健美运动员体成分与竞赛成绩的关系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9 汤德锭;徐玲;;探析健美运动员科学的营养搭配[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0 郭毅;;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型特征的研究——身体比例特征[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盛海;田里;;对我国男子健美运动员形态指标的测定[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张盛海;;我国女子健美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心理特征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艳;四周运动打造好身材[N];健康时报;2007年

2 汪文;长肌肉的秘诀[N];江苏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一阳;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负重训练模式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飞;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2 温俊;二级男子健美运动员不同备赛方法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3 赵瑾;中国优秀竞技健美运动员赛场表现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郭毅;中国男子健美运动员体型特征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刘伟;高水平健美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宝花;对优秀女子健美运动员张萍训练计划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7 王政;中国优秀男子健美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王晓桃;上海体育学院优秀女子健美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形态及机能状态监测的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96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096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