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变迁与政策体系演进

发布时间:2018-07-28 09:20
【摘要】: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行动纲领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梳理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变迁与政策体系演进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在社会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探讨了我国全民健身工作格局的历史变迁脉络与政策体系演进特征。研究认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变迁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领域的重大变革,体现了党和政府针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宏观布局,并主导着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制定与执行。1995年以来,我国全民健身的工作格局先后经历了建设体育大国、建设体育强国和建设健康中国的历史变迁,全民健身的政策体系也相应地经历了全面启动、跨界整合和深度融合的过程演进,并在价值取向、制定主体和主题内容等方面体现了相应特征。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工作格局下,全民健身政策体系需要重点关注活动内容生活化、场地设施层次化、组织体系网格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
[Abstract]:Under the action program of "healthy China 2030", i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in China, and to sort out the change of work pattern and the evolution of policy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ology, manag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pattern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policy system by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work pattern of national fitness in China are rooted in the major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undertakings in China, and reflect the macro-layout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cause. Since 1995, the working pattern of national fitnes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building a big sports country, building a powerful sports country and building a healthy China. The policy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has also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overall start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and has reflected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value orientation, subject and theme content, etc. Under the working pattern of building a healthy China, the policy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needs to focus on the issues of life, site and facilities, grid of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vestment subjects.
【作者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基金】: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E890001) 2015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5YBA068)
【分类号】:G8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迈向体育大国──一九九四年中国体坛回顾[J];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01期

2 李敏;;改变[J];云南画报;2008年05期

3 浏阳老虎;;中国是不是体育大国,金牌能代表吗?[J];内蒙古教育;2008年21期

4 一松;;体育大国的困惑[J];体育博览;1991年04期

5 杨明;中国算体育大国吗?[J];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2000年03期

6 赵牧;;中国算不算体育大国[J];同舟共进;2001年01期

7 张东晖;;暂时的和永远的[J];现代班组;2008年09期

8 闫晓;;从全民健身到体育大国刍议[J];人民论坛;2010年14期

9 刘斌;;我们是不是体育大国?[J];南风窗;2010年25期

10 黄滨;刘元国;许传洲;;竞技体育大国的崛起与体育文化强国的再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郇昌店;肖林鹏;;体育中国——建构中国体育国家形象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2 刘远祥;孙冰川;;我国体育社团的运行困境及对策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3 吴剑;;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创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李山;李阳;;论全民健身日的内涵与实施运行[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爱丽;范健行;;体育和体育大国——兼论面向08年奥运会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崔乐泉;;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丰厚的体育文化土壤[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8: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C];2009年

7 易剑东;;历程·动因·理念:建设“体育强国”的思考[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8: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C];2009年

8 黄莉;;体育强国综合实力的构建及其特性[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华雪;;体育院校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10 郑宇;;体育强国视野下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朝武;关注非强队比赛折射体育大国的成熟[N];农民日报;2008年

2 陈俊侠;中国教练“出口”体育大国,也是荣耀[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徐晓;欢呼之后的目标:体育大国[N];重庆日报;2004年

4 宋澎;体育大国的“寡民”现象[N];工人日报;2008年

5 肖春飞;农民体育 造就体育大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刘鹏;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人民日报;2014年

7 记者 曹_g;刘鹏指出:建设体育强国还有相当大差距[N];中国体育报;2009年

8 北京体育大学思政部 闫旭峰 李庚全;弘扬体育文化 建设体育强国[N];中国体育报;2011年

9 李琼 王向娜 吴兵成;为迈向体育强国作出新贡献[N];中国体育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刚;建设体育强国 文化深入其中[N];中国体育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智慧;体育强国的评价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2 郝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竞技体育目标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妍;境外中文媒体视域下的体育大国形象构建[D];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2 韩磊磊;转型期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由飞翔;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强国”观念史考察[D];南京体育学院;2014年

4 廖理连;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纯浩;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审视[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俊娜;我国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7 郑宝通;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基本理论的分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陈凤俊;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

9 刘美桂;“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武汉体育学院;2014年

10 孙金梁;“胡服骑射”改革理念对中国体育强国实践的借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49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149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0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