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迪

发布时间:2018-09-08 17:49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美国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模式和经验是:NCAA及其成员高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确立了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体教融合与内涵式培养,从源头和过程两个层面、从学术和体育两个方面,促进大学生运动员体育和学术同步发展、同步提升;运用市场杠杆提升体育竞争力,为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无穷的精神动力。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启示我们:改革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建立自主自立性运行机制;坚持走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内涵式培养之路,提高大学生运动员培养质量;加强市场化运作,通过运用竞赛这个杠杆,为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动力。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mode of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training model and market operation. The mode and experienc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athle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at: 1. NCAA and its member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ed guiding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thletes, insist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nnotations. From the source and process level, from the academic and sports aspects, to promote the sport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 synchronously, to use market leverag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ports,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thletes to provide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rich sports culture and infinite spiritual power. The training mode of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enlightens us: to reform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 of our country to establish the in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running mechanism, to insist on the combination of walking sports and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athletes'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and create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thletes by using the lever of competition.
【作者单位】: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分类号】:G8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薛文标;王萍丽;陈沧渊;;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竞技体育主要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2 陈庆熙;;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经费来源基本结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刘铮;;美国《业余体育法》对体育参与的法律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4期

4 陈秀云,周新业;中美竟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8期

5 张锐,胡琪,任洁;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立法分类与程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年03期

7 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乐乐;;透视美国大学的体育文化[N];光明日报;201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国胜;;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迪[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王勇;;延安大学各院篮球队的发展现状研究[J];运动;2017年10期

3 肖宇翔;;从共生理论管窥美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4 王超;王永盛;;哈佛大学竞技体育核心价值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王东;;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模式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6 卜秀秀;鲁林波;;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6年05期

7 汪辉;姜同仁;;美国大众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8 李茹;魏源;;制约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年09期

9 张轶;贺晓明;;我国大学生运动竞赛发展状况及趋势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年15期

10 周正卿;;关于世界一流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思考——兼论大学与体育的现代性契合[J];运动;2016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熙;;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经费来源基本结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邹月辉;马颖竹;;美国大学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3 吴秋娟;于可红;;影响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4 马良;;美国近代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05期

5 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筹融资现状与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李佐惠;孙细英;;民权运动对美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12期

7 郭树理;;体育判例对美国法律制度发展的促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王秀霞;;试论美国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渊源[J];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姜同仁;;中美高校体育经费融资现状的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01期

10 凌平;美国体育管理法规的历史沿革、立法形式和司法程序[J];体育文史;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艳梅;天津市部分大学生运动员和专业队运动员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贵平;;大学生运动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4期

3 陈玉霞;;大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大学生辨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汪莹;李建设;陈传锋;;大学生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01期

5 唐金香;;大学生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金萍;徐问宇;;微博对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里克 ,约翰逊 ,周桂庆;当好一名教练员[J];江苏体育科技;1985年06期

8 孙兴岱;对训练1500米跑大学生运动员的体会[J];山东体育科技;1994年02期

9 徐敖齐;;新形势下高校运动员的管理特点[J];贵州体育科技;1995年01期

10 吕晶红;;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颖;姜媛;;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文增;魏忠凤;;大学生运动员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谭新莉;;优秀大学生运动员段红杰成才因素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庄永达;郑建岳;;大学生运动员的压力源及其应激水平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0年

5 黄敏芳;范平;张贝;;大学生运动员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李海玲;褚跃德;;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注意偏向机制的眼动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吴颖;姜媛;;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特点:情绪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吴玉华;肖桃芳;陈俊青;;大学生运动员400米、800米短期训练的实践与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3年

9 姜媛;沈歌帆;;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赵飞;殷小川;;大学生运动员完美主义问卷测量维度构想[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有286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伟;大学生运动员赛场外也需高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李小伟邋赖红英;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侯珂珂;“大学生运动员”何时姹紫嫣红[N];光明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薛原;交流比金牌更重要[N];人民日报;2011年

6 ;深圳市市长许勤的邀请致辞[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记者 马波 魏_g 赵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津隆重开幕[N];天津日报;2012年

8 本报综合;奥运会大学生运动员的另一个愿望[N];科技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贺林平;青春 开放 创意 绿色[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李小伟;教育与体育的完美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湛超军;中、美大学生运动员灵敏性及其相关素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邹月辉;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尹从刚;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源;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注意机制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洁;优秀大学生男子运动员1500米跑不同阶段跑步姿态变化及其特征[D];北京体育大学;2016年

3 梁崴;简式毅力问卷在中国专业运动员和大学生运动员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4 沈光野;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贡献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何文文;大学生运动员竞赛压力应对过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张东;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特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江宇红;大学生运动员专业文化素质的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张星宇;南京市特招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温晓辉;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情境动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鹏;体育院校大学生运动员运动中特质流畅心理状态特征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31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231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