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连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08:15
【摘要】:目的:在了解连续4、8、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中年大鼠骨骼肌质量影响的基础上,探索HIIT使骨骼肌蛋白合成和蛋白分解变化的时相性及信号强度制衡关系,为预防骨骼肌质量下降提供运动干预新策略。方法:80只9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安静组(C)、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和HIIT组(H)。于训练前、后4、8、12周测试V02mmax、力竭运动时间和距离,称量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湿重,HE染色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电镜观察自噬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蛋白合成相关蛋白、泛素蛋白酶体关键组分、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C组在实验12周时骨骼肌湿重减少,趾长伸肌Akt、Beclin-1表达下降,MAFbx、P62含量上升,比目鱼肌4E-BP1、LC3II、Beclin-1表达下降,MAFbx上升(P0.05)。(2)相比C组:M和H组在训练12周时骨骼肌湿重的下降得到抑制,肌纤维横截面积提高(P0.05)。(3)相比C组:H组从训练4周起趾长伸肌Akt、P70 S6K、4E-BP1、S6磷酸化表达提高,M和H组从训练8周起比目鱼肌mTOR、P70 S6K、S6磷酸化表达提高(P0.05)。(4)相比C组:M和H组从训练8周起趾长伸肌MAFbx表达下降,H组在训练4周时MuRF-1表达提高,M和H组从训练8周起比目鱼肌MAFbx和MuRF-1表达下降(P0.05)。(5)相比C组:H组从训练8周起趾长伸肌LC3II/LC3I、COXIV和PGC-1a表达提高,P62含量降低,H组从训练4周起比目鱼肌LC3II表达提高且P62含量降低,从训练8周起比目鱼肌LC3II/LC3I提高,在训练12周时COXIV蛋白表达提高(P0.05)。结论:(1)HIIT促进中年大鼠骨骼肌质量的维持,可能是以下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激活mTOR信号促进骨骼肌蛋白合成;调节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适宜活性;提高基础自噬水平和自噬流通畅性。(2)HIIT在促进趾长伸肌蛋白合成,调节比目鱼肌蛋白酶体途径和细胞自噬活性上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有时效性。(3)趾长伸肌蛋白合成信号和比目鱼肌蛋白酶体途径对HIIT更敏感,表现出肌纤维特异性。综上提出HIIT可作为预防骨骼肌质量下降的有效方法。
【图文】:

自噬,自噬体,动态过程


多种与细胞自噬相关基因(ATG),且其中绝大多数可以在哺乳动物体内找到逡逑其同源基因,参与自噬的调控,自噬的调控与自噬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总体逡逑而言,自噬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见图2-2。逡逑(1)自噬的诱导逡逑饥饿、氧化应激、低氧刺激,或细胞器损伤、非功能性蛋白质累积时,均逡逑可诱导细胞自噬。首先,细胞内形成吞噬泡装配点,在此过程中,自噬相关特逡逑异性基因1邋(autophagy邋related邋gene邋1,ATG1)在诱导自j中扮演重要角色[90]。逡逑ATG1是酵母细胞自噬的起始因子,其哺乳动物同源基因逡逑为邋ULK1邋(uncoordinated-51-likekinasel),,当被活化后,与邋Atgl3、AtglO丨和逡逑F1P200邋(focal邋adhesion邋kinase邋family邋interacting邋protein邋of200kDa)共同组装成逡逑ULK1复合体,启动自噬体的形成。ULK1的活性受控于mTORCl和AMPK.。逡逑正常生理状况下,mTORCl阻止ULK1的激活是通过磷酸化蛋白激酶色氨酸757逡逑位点实现的191]

技术路线图,实验对象,方法,大鼠


图3-1研究的技术路线图逡逑3.2实验对象与方法逡逑3.2.1实验对象与分组逡逑80只9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重598.6±50.6g,购自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逡逑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为:[SCXK邋(京)2012-0001]),于北京体育大学逡逑SPF级动物实验室饲养,相对湿度55%-70%,温度22-24°C,昼夜明暗交替各逡逑12h。所有大鼠分笼饲养,每笼2-5只,自由饮水、摄食。大鼠随机分为3组:逡逑安静对照组(C组)26只,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组)27只,高强度间歇训逡逑练组(H组)27只。实验设计及动物使用通过了北京体育火学动物实验伦理委逡逑员会审查(见附件)。逡逑论文随机验证编号:BT613352083553逡逑-2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0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utlaw;;间歇训练[J];中国自行车;2017年04期

2 曹洪宇;邵中平;;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0年03期

3 罗伯塔;安格洛尼;蒋金日;;间歇训练的运用及弊病[J];体育科研;1981年10期

4 刘瑞东;曹春梅;刘建秀;李庆;;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应用及其适应机制[J];体育科学;2017年07期

5 周纲炎;;体育课中的短段落间歇训练[J];北京体育;1982年05期

6 冯海,林惠英;论间歇训练法的掌握及具体指标[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7 ;间歇训练的恢复时间[J];贵州体育科技;1990年04期

8 陈肖;孙俊杰;;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大学生的影响[J];体育风尚;2018年08期

9 吴翱;超量负荷在间歇训练中的运用[J];田径;2000年07期

10 栾正阳;;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可视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璐;陈硕卒;;急性高强度有氧间歇训练对执行功能的即时及延时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2 郑兵;熊若虹;苏全生;袁琼嘉;王东辉;孙军志;;间歇训练对力竭游泳运动后大鼠心肌脂质过氧化及钙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宋淑华;朱滢桔;;间歇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记忆对海马BDNF信号通路的调节[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C];2015年

4 杜聪;郝慧祯;;四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初三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影响的干预研究[A];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C];2016年

5 杨明;张丹;;有氧间歇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A];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刘军;陈巍;;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抗阻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体脂改善及可能机制研究[A];2017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7 冯俊鹏;严翊;孔繁明;赵岩;;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力量训练对特战学员5公里武装越野成绩的影响[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15年

8 秦剑杰;高斌;;高强性间歇训练对有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五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马国强;李之俊;梁效忠;倪大海;;两种不同类型速度型间歇训练的专项特征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10 唐浩轩;黄志剑;;高强度间歇训练中主观用力感觉RPE监测运动强度的有效性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张盖伦;想减肥,你该换个思路了[N];科技日报;2016年

2 昆明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医学诊所 李红彪;三招让健身更有效[N];健康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新雯;连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

2 董蕾;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中心肌氧耗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3 Seyed Reza Seyedi;[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鑫;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脂代谢、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年

2 彭彩丽;不同锻炼方式对女大学生主观用力感觉及心境影响的对比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年

3 原超;不同次间间歇训练方式对动作功率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8年

4 钟璐;不同方式单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年轻女性姿势稳定性的即时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5 王京京;12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腹部脂肪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玲;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血清FGF21及糖脂代谢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刘东晨;不同负荷方案的耐力型间歇训练对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专项耐力特征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高丹;青少年短跑训练中间歇训练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秦剑杰;高强性间歇训练对有氧耐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立博;强化性间歇训练对800米跑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2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42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