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少年体育行为异化及克服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2:41
【摘要】: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行为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青少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体,但是根据多年来的连续报道,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直不容乐观,为探寻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找到合理解决措施,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得知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行为方面出现种种问题是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依据,从体育行为主体、行为动机、行为实施和行为结果这四个维度进行深入讨论。首先从本体层面对青少年体育行为异化进行阐述,并以此作为判断标准来判断青少年学生是否在这四个维度出现了异化现象。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以体育锻炼活动等级量表、体育行为主体异化量表、体育行为动机异化量表、体育行为实施异化量表和体育行为结果异化量表为测量工具,以山东省911名在校初、高中生为有效研究被试,首先对目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青少年学生在这四个维度的异化程度状况做了详细分析与论述,并且对青少年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这四个维度的差异性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且找到引起学生体育行为发生异化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又对这四个维度做了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最后通过对异化现象以及异化原因的分析与讨论,最终为克服青少年体育行为异化提出详细的消解措施,可供体育领域工作者们进行参考。初步研究表明:1.青少年学生的运动强度处于轻微运动与中等强度的较激烈的持久运动之间,以轻微运动为主;参加锻炼的时间集中在11-30分钟之间;运动频次每周1至2次的人数最多,此次调查结果看,青少年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均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2.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动机异化受性别、学段和学校所在地的影响;而体育行为实施异化只受性别的影响;体育行为主体异化和体育行为结果异化均不受性别、学段和学校所在地的影响。3.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行为实施异化和体育行为结果异化两个维度得分均值最高,均值最高达到2.83,有些单项指标得分超过3,表明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状况,从整体得分上看,尽管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但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确实存在体育行为异化现象。4.在青少年体育行为异化四个维度中体育行为实施出现异化现象所占比例最高为32.2%,说明这一维度异化程度最明显;其次是体育行为结果异化,所占比例31.3%;再次是体育行为动机异化,所占比例26.7%;最后是行为主体异化,所占比例26.5%。由此得出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异化程度由大到小四个维度分别是:体育行为实施异化、体育行为结果异化、体育行为动机异化、体育行为主体异化。5.体育行为主体异化、体育行为动机异化、体育行为实施异化以及体育行为结果异化之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其中体育行为动机异化和体育行为结果异化之间相关系数最大,说明行为动机对行为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6.体育行为动机异化对体育行为主体异化、体育行为实施异化以及体育行为结果异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行为主体异化、体育行为实施异化均对行为结果异化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行为动机异化是导致青少年体育行为发生异化的关键维度。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建议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着手解决青少年体育行为异化问题,在体育参与方面形成家校双方联动的参与模式,着重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持久的体育锻炼行为。
【图文】:
我国关于“异化”研究论文的年增长趋势
图 2 我国有关异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二所示,,圆圈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关键词排名前十:马克思(88 次)、异化劳动(80 次)、异化理论(44 次)、技术异化9 次)、劳动异化(34 次)、消费异化(33 次)、科技异化(28 次)、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12.45
本文编号:2653977
【图文】:
我国关于“异化”研究论文的年增长趋势
图 2 我国有关异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二所示,,圆圈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关键词排名前十:马克思(88 次)、异化劳动(80 次)、异化理论(44 次)、技术异化9 次)、劳动异化(34 次)、消费异化(33 次)、科技异化(28 次)、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丽献;;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理论基础与实践异化的消解[J];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27期
2 罗永义;仇军;;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黄晓丽;金育强;卢亮球;李可兴;;学校体育价值的理性审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 冯国敏;;青少年休闲体育边缘化探微:困境与出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张正江;马成;;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与归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勋;江文奇;李剑政;;快乐体育思想的异化解读与诠释[J];教学与管理;2012年06期
7 王小红;杜学元;;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异化——福柯规训理论透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5期
8 李晓武;;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异化现象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刘国华;;现代人异化的教育应对——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视角[J];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10 鲜开林;曹宇;;消费异化现象分析[J];消费经济;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翟承宇;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王绍建;以人为本—学校体育实践的理论考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3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5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