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第5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前八强技战术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2 16:06
【摘要】: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竞技实力。在竞技体育当中,中国乒乓球队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顶尖水平。在里约奥运会后,因为出色的成绩和极高的人气,中国乒乓球队取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在国内,刮起了猛烈的乒乓热潮。可是,到了新的奥运周期,中国乒乓球男队面对着新形势。而于2017年5月底举行的杜塞尔多夫世乒赛就是中国乒乓球队“东京周期”的第一战。为了探索和掌握在新的一个奥运周期中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比赛特征,对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新的奥运周期乒乓球比赛中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各高校和社会群体的乒乓球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科学有效的日常训练指导。本文选取了新一轮的奥运周期启动以来,首次世界性乒乓球大赛——第54届乒乓球锦标赛,对男子单打前八强共14场比赛的比赛录像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段指标法、录像统计法等方法,对比赛录像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分析的14场比赛中,从整体情况来看,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在比赛中占的比例有所减少,相持阶段成为分数产生的主要阶段。比赛中会有更多相持球的出现。但无论是前三板还是相持阶段,积极主动的抢攻都是主要的得分手段之一。2.在各阶段的使用率和得分率中,接发球抢攻段的使用率较高,但是得分率却不是很乐观。虽然球体变大,但是发球方的技战术牵扯对于接发球方来说仍不可忽视。相反,各场比赛的发球抢攻的使用率和得分率较高。3.在相持阶段,反手及中路位置在发球轮的相持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主动进攻中,反手及侧身的使用比例大大高于正手,取得的效果好,带来的杀伤力更大。4.在此次世锦赛上,接发球技术更加突出攻击性。以接台内为主,区域主要在中路和反手位。运动员往往利用反手拧、拉等“接发球一体化”的接发球技术,抢先上手。正向积极主动的进攻意识方向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蕴炜;;乒乓球比赛用球的改变对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8年01期

2 徐君伟;;新球时代男子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成因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3 张晓栋;肖丹丹;周星栋;房文宇;;乒乓球技战术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8年01期

4 凌爱强;;简析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的技战术特点[J];运动;2018年01期

5 王锥鑫;;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马龙技战术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6 杜宁;朱欢;周慧敏;;中国优秀直板乒乓球运动员许昕技战术的全方位考量与评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7 吴飞;张锐;肖丹丹;;乒乓球技战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整合与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8 王谨;;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技战术的研究——以“3大赛事”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7年02期

9 谢春珍;吴东明;;2016年里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马龙技战术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年02期

10 刘朝猛;朱欢;董必凯;周慧敏;陈钦英;;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技战术评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强;对40+兵兵球使用前后横板反胶选手马龙、樊振东技战术变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伍方佳;我国优秀男子单打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吉首大学;2017年

3 樊丽静;新球体时代我国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4 秦帅江;世界优秀横拍进攻型选手马龙、樊振东的技战术特征对比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5 张赛强;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发球轮、接球轮的技战术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6 尹忠根;2009-2016年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许昕技战术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7 周星栋;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的技战术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8 陈家恒;优秀男子乒乓球单打选手前三板技战术运用特征与趋势分析[D];郑州大学;2017年

9 梁枫;第31届奥运会中国男乒团体比赛技战术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10 刘敬骁;优秀男子乒乓球横拍进攻型打法运动员技战术特征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76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676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