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1:12
【摘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它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迹。在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应该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体育院校是太极拳课程发展的先头军,太极拳课程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武术课程体系的完善等。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太极拳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为:1.社会制度的变迁催生了太极拳课程的出现,建国后,太极拳作为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经历了从萌芽期到完善期7段历程,体育院校在太极拳课程的建设中一直占据领先地位;在社会制度、教育背景、体育事业、武术事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太极拳课程的价值发生了改变,导致了课程结构和课程要素的多元变化趋势。2.我国13所高等体育院校共开设2类6种48门太极拳课程,课程体系已初具雏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的课程建设特色值得其他院校学习借鉴;各院校课程建设的不平衡现象导致课程体系结构存在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轻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建设问题;专业类课程目标没有层次性,技能要求不明确;内容选择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导致套路内容比重过大,技能内容匮乏;课程实施中教师教法欠合理,考核评价亟待完善。非专业类课程目标设置趋同度过高;内容难易程度不适宜;学生遗忘率过高,对考核评价的满意度不高。3.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优化属于课程体系中观层面的优化,包括结构优化和要素优化两个部分;体系优化中,应把握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遵循深化武术课程改革、推动拳种课程建设、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突出社会职业能力和关注学生群体差异等原则。4.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结构分类基本合理,专业类和非专业类的划分符合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专业类课程结构应更具层次性,以适应学科发展和满足不同专项学生需求;非专业类课程结构应更具针对性,可以B+Un模式设置课程,保留拳种的基础本质,突出不同专业的技能应用。5.专业类课程目标要素的优化应明确课程定位,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完善,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操作,体现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内容要素的优化应根据专业类学生需求模型,满足学生对于技能、文化、健康和技术四个维度的内容需求,关注学生的群体差异,重视技能培养、突出文化多元,完善拳种课程的内容选择;过程要素的优化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实施要对接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丰富课程实施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6.非专业类课程目标要素的优化应把握课程导向,突出目标的针对性;内容要素的优化应根据非专业类学生需求模型,满足学生对于提高、健康、文化、基础、传播维度的需求,重视专业个性需求,选取拳种的核心内容,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技能内容,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内容,实现传承文化的任务;过程要素的优化应保留技击本质、突出健康功能,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太极拳慕课,丰富考核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高等体育院校


图 1 研究技术路线图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包括 5 个部分,5 个部分按照时间纵轴顺序排列,即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历程与趋势-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38

太极拳,社会制度,方式


拳课程也会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4.1.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太极拳课程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与发展、学生的需求等众多因素均制约着太极拳课程在高校的发展。认清这些影响因素,能够更好地把握太极拳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4.1.2.1 社会制度的变迁改变了太极拳的传习方式太极拳出现的明清时期,由于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桎梏,武术的传承方式只有一脉相承的师徒传承制,但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西方思想的传入影响了中国教育观念的改变,太极拳开始走向学校。由此可见,,在中国的近代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变迁催生了太极拳课程的出现,太极拳的传习方式完成了一次从师徒传承到学校课程的飞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52.1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2 薛欣;朱瑞琪;薛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3 杨帆;;太极推手引入高校太极拳课程教学的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年08期

4 黄忠;;“太极拳”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20期

5 冯文昌;;河南省太极拳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许瀚声;丛滋龙;;高校推广太极拳运动对策的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年01期

7 徐伟军;李英奎;;太极拳理论与方法的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8 洪晓楠;林丹;;孔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意蕴[J];文化学刊;2011年05期

9 赵龙;;关于太极拳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年20期

10 鲁葵蓉;陶怡佳;张俊勇;;对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冯玉静;山东省高师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赵亮;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游泳专修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3 谢媛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4 刘宁宁;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套路专项训练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5 崔曜蕾;韩国孔子学院太极拳课程教学方案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潘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7 曹朝辉;对我国体育院校非体育类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707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07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