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体育活动对城市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5:39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其中也包括大量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农村人口流动到大城市,他们的孩子或留在乡村,成为留守儿童;或随同父母奔波到大城市,成为城市流动儿童。作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产生的群体,流动儿童虽然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产生缺乏自信、孤独、敏感的消极心理状态。而且城市流动儿童还常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并不能享受本地常住儿童同样的就学条件,这也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处在较低水平。虽然社会正在不断提升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受教育的权利也不断趋于公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体育是促进人社会化和改善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致力于发挥体育对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效能。因此以济南市流动儿童较多的四所公办学校为研究对象,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五年级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现状,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运动处方和课外体育活动方案,对实验组施加影响,实验时间为4个月。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和《心理健康诊断问卷(MHT)》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前后差异,我们发现:1、在相对短时间的体育活动干预下,流动儿童身体形态也能得到很大改观,促使他们身体形态产生良性的发展变化,也说明了流动儿童身体形态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是身体形态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体育活动干预能为他们终生的身体形态打下良好基础。2、实验前测与后测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经过实施制定的运动处方和体育活动干预,他们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性等体质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前后数据对比体现了显著性差异。而且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提升明显,反映出体育活动对流动儿童心理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建议:第一,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保障学校体育的开展。提高体育教师体育课上的教学质量和课余活动的组织开展能力,鼓励体育院校的学生多去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实习,建立实习合作关系。第二,针对流动儿童体质发展的状况合理制定运动处方。对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时间、具体活动的展开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要求,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流动儿童必修的一门课程。第三、针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体育游戏、趣味比赛,创编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成校本课程。第四、体育活动的开展由校内带动校外,给流动儿童更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8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冬梅;;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青少年学刊;2017年02期

2 王中会;蔺秀云;侯香凝;方晓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3 赵雪梅;;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后玉良;王英春;;体育锻炼对流动儿童情绪适应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婷婷;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2 罗金勇;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周洁;体育活动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甄洪哲;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2014年

5 马林夕;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问卷编制和现状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6 秦建;流动儿童家校处境、社会认同对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温燕萌;学生小群体的生成及其引导[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建伟;流动儿童体育行为与社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10 王迪迪;北京市打工子弟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3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763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