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学术史论
发布时间:2020-12-24 17:46
体育学术史研究,是体育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内部动力,也是体育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趋于“重思想、轻著作,重梳理、轻评析,重微观、轻宏观”。而以体育图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近代体育学术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兼具史料价值和学术史意义。为了探寻和呈现利于现代体育发展的学术资源和规律性知识,本研究以体育思想的更迭为分期依据,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导向,以体育图书的内容变化为主要参照,运用文献法、概念史方法、逻辑分析法、数理分析法、访谈法,通过对三者互动关系的认识,总结和评析了中国近代体育学术在先导期(1910年前)、萌芽期(20世纪10年代)、形成期(20世纪20年代)、繁荣期(20世纪30年代)和转型期(20世纪40年代)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影响。在理论上,完善和修正了我国近代出版体育图书的基本信息,充实和扩展了我国体育学术史研究的内容体系;在实践上,为我国现代体育学术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重要启示。中国近代体育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多是以西方体育模式为参照系。不同时期出现的体育图书、体育思想与学派纷争,也多是中西方体育思想与文化互动的结果。多元体育思想共存是形成体育学派和繁荣...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3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近代中国体育史的文献述评
二、关于近代中国体育图书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体育学术史观
第一节 “近代体育学术史”的说明与规定
一、关于“近代体育”的说明
二、体育学术
三、体育学术史
第二节 体育学术史观的基本要求
一、体育学术史观受到体育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双重影响
二、体育学术史观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体育目的
三、体育学术史观是研究体育学术史的逻辑前提
四、体育学术史观是评价体育学术发展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 本研究的体育学术史观
一、以体育思想为分期依据
二、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导向
三、以体育图书为主要参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10年代前:近代体育学术的先导期
第一节 先导期的历史背景
一、军事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先导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专项技术类图书“体操化”
二、基本理论类图书多“日译”
三、管理制度类与传统项目类图书“缺席”
四、娱乐活动类图书重“游戏”
第三节 先导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单一性
二、认识的模糊性
三、方式的移植性
第四节 先导期的主要影响
一、积累了体育图书编写的经验
二、强化了体育的军事价值
三、模糊了体操与体育的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10年代:体育学术的萌芽期
第一节 萌芽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萌芽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量少”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趋于稳定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重“规则”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数量“骤增”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重“游戏”
第三节 萌芽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多元性
二、认识的宽泛性
三、方式的批判性
第四节 萌芽期的主要影响
一、增进了人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
二、出现了体育学派的萌芽
三、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研究与推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20年代:近代体育学术的形成期
第一节 形成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形成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开始增多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重“方法”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数量达到顶峰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范围扩大
第三节 形成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矛盾性
二、认识的科学性
三、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节 形成期的主要影响
一、模糊了体育与卫生的关系
二、确立了体育教育化的理念
三、奠定了体育的学科基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体育学术的繁荣期
第一节 繁荣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繁荣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重“学理”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重“方法”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重“赛事”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重“应用’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种类增加
第三节 繁荣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冲突性
二、认识的学理性
三、方式的有序性
第四节 繁荣期的主要影响
一、形成了体育学派
二、完善了体育学术机制
三、积累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40年代:体育学术的转型期
第一节 转型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转型期体育图书内容分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内容分散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重“教辅”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重“赛事”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重“实用”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重“教辅”
第三节 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实用性
二、认识的战时性
三、方式的融合性
第四节 转型期的主要影响
一、强化了体育的政治功能
二、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
三、促进了体育的中国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一、体育“大家”的培育
二、学术独立性的诉求
三、体育图书的取向
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使用
五、“中体”与“西用”关系的省思
六、体育学术与社会需要关系的审视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中国近代体育图书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国近代体育学术史分期的讨论[J]. 王颢霖. 体育科学. 2014(10)
[2]新视角:梳理体育学术史 在回顾中再创造——“我与《体育与科学》”论坛综述[J]. 殷伟. 体育与科学. 2013(01)
[3]一个观点,两个倡导——在《体育与科学》庆典会上的发言[J]. 金大陆. 体育与科学. 2013(01)
[4]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体例与方法[J]. 舒习龙. 河北学刊. 2013(01)
[5]安德鲁斯三角形之争与体育学派的形成——PE派与SPORT派[J]. 蒋德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12)
[6]中国健美第一人——赵竹光[J]. 刘淑娟,章华明. 上海档案. 2012(12)
[7]吴蕴瑞体育思想及其核心价值[J]. 律海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02)
[8]蔡元培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 袁磊.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9]当学术史遭遇社会史:论民国文化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之建立[J]. 马睿.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6)
[10]我国体育思想史书写形态的逻辑脉络与重构[J]. 马彦. 体育学刊. 2010(09)
博士论文
[1]民国全运会研究[D]. 孙璐.扬州大学 2014
[2]远东运动会与近代东亚社会的发展[D]. 王妍.苏州大学 2014
[3]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 王细荣.上海交通大学 2012
[4]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D]. 王琪.福建师范大学 2011
[5]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研究[D]. 黄宝忠.浙江大学 2007
[6]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 程文广.北京体育大学 2006
[7]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 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建国”与“救亡”大格局下的体育思潮(1927-1937)[D]. 梁娅红.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麦克乐体育思想研究[D]. 杨昌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民国时期绥远学校体育教育[D]. 王猛.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4]上海《勤奋体育月报》研究[D]. 岳虹妍.吉林大学 2011
[5]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的体育发展探析[D]. 李浩波.湖南师范大学 2009
[6]民国时期江西体育教育问题研究(1912年至1945年)[D]. 王栋.江西师范大学 2009
[7]苏州近代体育发展史研究[D]. 于海娟.苏州大学 2009
[8]《勤奋体育月报》研究[D]. 荀娟.北京体育大学 2008
[9]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D]. 任雪艳.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对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发展历程的研究[D]. 刘弟娥.贵州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6061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3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近代中国体育史的文献述评
二、关于近代中国体育图书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体育学术史观
第一节 “近代体育学术史”的说明与规定
一、关于“近代体育”的说明
二、体育学术
三、体育学术史
第二节 体育学术史观的基本要求
一、体育学术史观受到体育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双重影响
二、体育学术史观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体育目的
三、体育学术史观是研究体育学术史的逻辑前提
四、体育学术史观是评价体育学术发展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 本研究的体育学术史观
一、以体育思想为分期依据
二、以社会需要为基本导向
三、以体育图书为主要参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10年代前:近代体育学术的先导期
第一节 先导期的历史背景
一、军事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先导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专项技术类图书“体操化”
二、基本理论类图书多“日译”
三、管理制度类与传统项目类图书“缺席”
四、娱乐活动类图书重“游戏”
第三节 先导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单一性
二、认识的模糊性
三、方式的移植性
第四节 先导期的主要影响
一、积累了体育图书编写的经验
二、强化了体育的军事价值
三、模糊了体操与体育的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10年代:体育学术的萌芽期
第一节 萌芽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萌芽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量少”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趋于稳定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重“规则”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数量“骤增”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重“游戏”
第三节 萌芽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多元性
二、认识的宽泛性
三、方式的批判性
第四节 萌芽期的主要影响
一、增进了人们对现代体育的认识
二、出现了体育学派的萌芽
三、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研究与推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20年代:近代体育学术的形成期
第一节 形成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形成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开始增多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重“方法”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数量达到顶峰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范围扩大
第三节 形成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矛盾性
二、认识的科学性
三、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节 形成期的主要影响
一、模糊了体育与卫生的关系
二、确立了体育教育化的理念
三、奠定了体育的学科基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体育学术的繁荣期
第一节 繁荣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繁荣期体育图书内容解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重“学理”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重“方法”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重“赛事”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重“应用’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种类增加
第三节 繁荣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冲突性
二、认识的学理性
三、方式的有序性
第四节 繁荣期的主要影响
一、形成了体育学派
二、完善了体育学术机制
三、积累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40年代:体育学术的转型期
第一节 转型期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政治背景
第二节 转型期体育图书内容分析
一、基本理论类图书内容分散
二、专项技术类图书重“教辅”
三、管理制度类图书重“赛事”
四、传统项目类图书重“实用”
五、娱乐活动类图书重“教辅”
第三节 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的实用性
二、认识的战时性
三、方式的融合性
第四节 转型期的主要影响
一、强化了体育的政治功能
二、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
三、促进了体育的中国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一、体育“大家”的培育
二、学术独立性的诉求
三、体育图书的取向
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使用
五、“中体”与“西用”关系的省思
六、体育学术与社会需要关系的审视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中国近代体育图书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中国近代体育学术史分期的讨论[J]. 王颢霖. 体育科学. 2014(10)
[2]新视角:梳理体育学术史 在回顾中再创造——“我与《体育与科学》”论坛综述[J]. 殷伟. 体育与科学. 2013(01)
[3]一个观点,两个倡导——在《体育与科学》庆典会上的发言[J]. 金大陆. 体育与科学. 2013(01)
[4]重写中国近代学术史:体例与方法[J]. 舒习龙. 河北学刊. 2013(01)
[5]安德鲁斯三角形之争与体育学派的形成——PE派与SPORT派[J]. 蒋德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12)
[6]中国健美第一人——赵竹光[J]. 刘淑娟,章华明. 上海档案. 2012(12)
[7]吴蕴瑞体育思想及其核心价值[J]. 律海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02)
[8]蔡元培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 袁磊.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01)
[9]当学术史遭遇社会史:论民国文化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之建立[J]. 马睿. 广东社会科学. 2010(06)
[10]我国体育思想史书写形态的逻辑脉络与重构[J]. 马彦. 体育学刊. 2010(09)
博士论文
[1]民国全运会研究[D]. 孙璐.扬州大学 2014
[2]远东运动会与近代东亚社会的发展[D]. 王妍.苏州大学 2014
[3]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 王细荣.上海交通大学 2012
[4]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D]. 王琪.福建师范大学 2011
[5]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研究[D]. 黄宝忠.浙江大学 2007
[6]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 程文广.北京体育大学 2006
[7]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 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建国”与“救亡”大格局下的体育思潮(1927-1937)[D]. 梁娅红.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麦克乐体育思想研究[D]. 杨昌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民国时期绥远学校体育教育[D]. 王猛.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4]上海《勤奋体育月报》研究[D]. 岳虹妍.吉林大学 2011
[5]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的体育发展探析[D]. 李浩波.湖南师范大学 2009
[6]民国时期江西体育教育问题研究(1912年至1945年)[D]. 王栋.江西师范大学 2009
[7]苏州近代体育发展史研究[D]. 于海娟.苏州大学 2009
[8]《勤奋体育月报》研究[D]. 荀娟.北京体育大学 2008
[9]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D]. 任雪艳.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对我国近代以来女子体育教学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发展历程的研究[D]. 刘弟娥.贵州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6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293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