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背景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9 18:02
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济南市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进行培养现状调研。结果表明:济南市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在招生政策、师资资源、场地器材方面具有较好的有利条件,尤其在促进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但培养中也存在着培养成效不明显、学训协调矛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文章来源】:安徽体育科技. 2020,41(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驻济南市体教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背景分析
1.1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背景分析
1.2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背景分析
2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整体现状分析
2.1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高校政策与支持情况分析
2.2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学校整体的竞赛情况分析
2.3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项目布局的影响
2.4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2.5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体育经费情况分析
2.6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教练员情况分析
2.7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选择专业情况分析
2.8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学习情况分析
2.9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训练情况分析
3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的内部问题因素
3.2 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学训矛盾的问题
3.3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考试的问题因素
3.4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构建“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J]. 陈丛刊,王永安,陈宁,卢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07)
[2]完善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J]. 陈宁,卢文云,王永安,魏晓燕,陈丛刊,邱赞.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06)
[3]学训矛盾与体教结合研究——以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为例[J]. 孙凌云.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4]山东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 吴天栋,李波. 内江科技. 2010(11)
[5]我国“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J]. 何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05)
[6]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J]. 钟秉枢.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2)
[7]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体教结合之路可行性探析[J]. 赵浩健,唐茂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2)
博士论文
[1]美国肯塔基州大中小学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结合的研究[D]. 曹杰.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研究[D]. 王向宏.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 郑婕.北京体育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教体结合”背景下驻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向阳.山东大学 2017
[2]“体教结合”培养青少年网球人才的研究[D]. 孙明玥.北京体育大学 2016
[3]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问题审视与发展构想[D]. 易清.湖南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07946
【文章来源】:安徽体育科技. 2020,41(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驻济南市体教结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背景分析
1.1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背景分析
1.2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背景分析
2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整体现状分析
2.1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高校政策与支持情况分析
2.2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学校整体的竞赛情况分析
2.3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项目布局的影响
2.4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2.5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体育经费情况分析
2.6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教练员情况分析
2.7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选择专业情况分析
2.8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学习情况分析
2.9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训练情况分析
3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的内部问题因素
3.2 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存在学训矛盾的问题
3.3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考试的问题因素
3.4 驻济南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构建“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J]. 陈丛刊,王永安,陈宁,卢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07)
[2]完善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J]. 陈宁,卢文云,王永安,魏晓燕,陈丛刊,邱赞.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06)
[3]学训矛盾与体教结合研究——以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为例[J]. 孙凌云.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4]山东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 吴天栋,李波. 内江科技. 2010(11)
[5]我国“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J]. 何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05)
[6]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J]. 钟秉枢.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2)
[7]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体教结合之路可行性探析[J]. 赵浩健,唐茂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8(02)
博士论文
[1]美国肯塔基州大中小学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结合的研究[D]. 曹杰.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整合研究[D]. 王向宏.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 郑婕.北京体育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教体结合”背景下驻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向阳.山东大学 2017
[2]“体教结合”培养青少年网球人才的研究[D]. 孙明玥.北京体育大学 2016
[3]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问题审视与发展构想[D]. 易清.湖南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07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10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