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2:10
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等硬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主要是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竞技体育和文化科技等软实力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提高国家影响力和提高国家地位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先行”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经验。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主要由运动员的发展水平来实现。因此,寻求新时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体育强国中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战略性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以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经济和体育上的强国作为参照对象,在体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双方面的系统研究,通过对比的基础上找出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和我国现有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缺点,在寻找适合我国现有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必须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在以国外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的,主要是在经验上和管理办法上进行学习。这样,我们可以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从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入手,为寻找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4.2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1 以政府管理投入资金为主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1.2 以学校管理为主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模式
3.1.3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2 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3.2.1 中国与美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对比研究
3.2.2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对比研究
3.2.3 中国与俄罗斯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对比研究
3.3 举国体制下政府和学校体教结合的路径抉择
3.3.1 坚持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坚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步伐
3.3.2 科学规划和大力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提供体育资源保障
3.3.3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后期资源配置,实现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3.4 打造新型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依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孙旭龙. 科技视界. 2013(15)
[2]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王永盛,潘耀滨,王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01)
[3]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 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8)
[4]美俄法澳四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比较[J]. 缪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02)
[5]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熊炎,杜鹃明,王涛. 山东体育科技. 2008(02)
[6]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竞技体育关系的研究[J]. 刘波. 体育与科学. 2007(06)
[7]中美两国高校“体教结合”的对比研究[J]. 郭晓琴,程其练,赵建秀,周美芳. 中国学校体育. 2007(01)
[8]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 金玉,潘绍伟,彭杰,张吉祥,方明,李仪. 体育与科学. 2006(05)
[9]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理论探讨[J]. 毕红星.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04)
[10]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 张景,黄亚飞. 体育师友. 2006(04)
博士论文
[1]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D]. 戴永冠.上海体育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D]. 韩晓龙.首都体育学院 2011
[2]探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D]. 彭丰.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1401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4.2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1 以政府管理投入资金为主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1.2 以学校管理为主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模式
3.1.3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2 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3.2.1 中国与美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对比研究
3.2.2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对比研究
3.2.3 中国与俄罗斯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对比研究
3.3 举国体制下政府和学校体教结合的路径抉择
3.3.1 坚持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坚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步伐
3.3.2 科学规划和大力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提供体育资源保障
3.3.3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后期资源配置,实现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3.4 打造新型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依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孙旭龙. 科技视界. 2013(15)
[2]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王永盛,潘耀滨,王超.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01)
[3]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 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 体育文化导刊. 2009(08)
[4]美俄法澳四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比较[J]. 缪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02)
[5]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熊炎,杜鹃明,王涛. 山东体育科技. 2008(02)
[6]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竞技体育关系的研究[J]. 刘波. 体育与科学. 2007(06)
[7]中美两国高校“体教结合”的对比研究[J]. 郭晓琴,程其练,赵建秀,周美芳. 中国学校体育. 2007(01)
[8]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 金玉,潘绍伟,彭杰,张吉祥,方明,李仪. 体育与科学. 2006(05)
[9]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理论探讨[J]. 毕红星.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04)
[10]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 张景,黄亚飞. 体育师友. 2006(04)
博士论文
[1]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D]. 戴永冠.上海体育学院 2009
硕士论文
[1]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D]. 韩晓龙.首都体育学院 2011
[2]探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D]. 彭丰.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1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14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