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锦赛中国女排比赛竞技表现“涨落”现象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5:03
在2018年女排世锦赛中,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惜败意大利,最终在三四名决赛中战胜荷兰,获得本届女排世锦赛的季军。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在比赛中技、战术应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期找出中国女排的竞技表现“涨落”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出应对“涨落”现象的策略,为中国女排今后技战术的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结论如下:1、中国队在胜局中出现Z阶段现象频数高,负局则易出现L阶段,胜局中P、Z阶段历经竞技单元多。每一局开局和结尾的比赛状态对本局比赛得胜负有较大影响,胜局的开局和结尾都影响着本局比赛的最终结果,在开局尽快进入比赛状态,利用自身特点争取尽快建立优势,并且尽可能多的保持Z阶段的竞技单元,在结尾利用技战术变化,结束P、L阶段,尽快进入Z阶段并终结比赛。2、影响中国女排竞技水平“涨落”关键性技术因素是发球得分率、接发球失误率、扣球被拦死率、后排防守失误率和四号位扣球率。3、当二传在4、5、6号位时,这三轮的接发球站位自右至左分别为自由人-主攻-主攻、接应-自由人-主攻和主攻-自由人-主攻,中国队接发球次数上升,到位...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该局比赛中A队得失分结构变化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竞技单元??图3.1该局比赛中A队得失分结构变化图??具体算法如下:??进行第一步:以A队每个竞技单元的得分X?(0)?=[x?(1)?,x?(2)?,A,x?(n)]??为原始数列,建立逐时段比较序列,X尸[x(l),?x(2),A,x(?j),?(?j)]?,?(j=l,?2,?A,n),??其中无,并利用下列影射关系对原始数据列进行归一化处理:??第二步,计算各逐时段差异f目息量=?-=??第三步,计算差异信息相对测度/a⑷=二:二^擔%??计算后,将A队得分结构的灰色差异信息测度值描绘成曲线,见图3.?2??1.20??1.00??0.80??__?0.60??0.40??I?°-20??0.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竞技单元??图3.?2?A队该局得分差异信息量变化曲线图??1陈亮.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水平的阶段性“涨落”现象[D].苏州大学,2013.??12
竞技单元??图3.?3?A队该局得分差异信息增量变化柱状图??利用得失分结构图(图3.1)、差异信息量变化曲线图(图3.?2)和柱状图??(图3.?3)对数据列进行比赛过程的阶段性划分,差异量信息变化曲线图划分??的依据是曲线斜率的变化,即斜率相近的序列点可视为同一类区段组序列;对??应于差异信息增量柱状变化图,则表现为増量较类似的一段,即柱状体高度相??近的序列点可视为同一类区段组序列。针对上述A队可知,1-6竞技单元为Z??阶。段,7-14竞技单元为P阶段,15-30竞技单元为Z阶段;整体竞技结构为Z??—P—Z。??3.?3技术路线??广?、??确定研宄内容和研宄方法??V.?y??I??/?"N??确定相关概念和研宄指标??V???x??I??中国女排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阶段的划分?^???v?.???1??(?1?录像解析??中国女排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战术运用?????^?1?^?数据处理??中国女排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的赛场应对??I????图3.?4本研宄技术路线图??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外高水平女子沙滩排球比赛进攻方式比较研究[J]. 靳小雨,田佳,霍学来,庄晓娜,孙治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8)
[2]中国女排2015年世界杯夺冠技战术特点分析与巴西奥运展望[J]. 李毅钧,李华燕,邵东明,杨管.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11)
[3]中国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接发球存在的核心问题及改进建议[J]. 刘梦婷,靳小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4]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每局各阶段、每场各轮次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J]. 崔超. 体育科技. 2014(03)
[5]排球比赛中心理因素对技术影响的分析[J]. 项媛. 搏击(体育论坛). 2014(03)
[6]中国女排“全面”和“高度”失衡的思考[J]. 黄绵成,彭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11)
[7]女排比赛不同局次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特征研究[J]. 陈亮,田麦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10)
[8]第11届女排世界杯赛防反效果的比较研究[J]. 王永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6)
[9]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的比较研究[J]. 马明兵,李毅钧. 体育学刊. 2011(05)
[10]排球比赛过程风险控制研究[J]. 张五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峰前状态理论及可测量类项群中国优秀运动员峰前状态的评定与应用[D]. 顾季青.苏州大学 2007
[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 熊焰.北京体育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排球联赛中男排队伍阶段性得失分对比研究[D]. 杨珊珊.北京体育大学 2017
[2]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空间理论研究[D]. 马宁波.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2283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该局比赛中A队得失分结构变化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竞技单元??图3.1该局比赛中A队得失分结构变化图??具体算法如下:??进行第一步:以A队每个竞技单元的得分X?(0)?=[x?(1)?,x?(2)?,A,x?(n)]??为原始数列,建立逐时段比较序列,X尸[x(l),?x(2),A,x(?j),?(?j)]?,?(j=l,?2,?A,n),??其中无,并利用下列影射关系对原始数据列进行归一化处理:??第二步,计算各逐时段差异f目息量=?-=??第三步,计算差异信息相对测度/a⑷=二:二^擔%??计算后,将A队得分结构的灰色差异信息测度值描绘成曲线,见图3.?2??1.20??1.00??0.80??__?0.60??0.40??I?°-20??0.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竞技单元??图3.?2?A队该局得分差异信息量变化曲线图??1陈亮.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水平的阶段性“涨落”现象[D].苏州大学,2013.??12
竞技单元??图3.?3?A队该局得分差异信息增量变化柱状图??利用得失分结构图(图3.1)、差异信息量变化曲线图(图3.?2)和柱状图??(图3.?3)对数据列进行比赛过程的阶段性划分,差异量信息变化曲线图划分??的依据是曲线斜率的变化,即斜率相近的序列点可视为同一类区段组序列;对??应于差异信息增量柱状变化图,则表现为増量较类似的一段,即柱状体高度相??近的序列点可视为同一类区段组序列。针对上述A队可知,1-6竞技单元为Z??阶。段,7-14竞技单元为P阶段,15-30竞技单元为Z阶段;整体竞技结构为Z??—P—Z。??3.?3技术路线??广?、??确定研宄内容和研宄方法??V.?y??I??/?"N??确定相关概念和研宄指标??V???x??I??中国女排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阶段的划分?^???v?.???1??(?1?录像解析??中国女排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战术运用?????^?1?^?数据处理??中国女排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的赛场应对??I????图3.?4本研宄技术路线图??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外高水平女子沙滩排球比赛进攻方式比较研究[J]. 靳小雨,田佳,霍学来,庄晓娜,孙治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08)
[2]中国女排2015年世界杯夺冠技战术特点分析与巴西奥运展望[J]. 李毅钧,李华燕,邵东明,杨管.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11)
[3]中国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接发球存在的核心问题及改进建议[J]. 刘梦婷,靳小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4]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每局各阶段、每场各轮次连续得失分的对比分析[J]. 崔超. 体育科技. 2014(03)
[5]排球比赛中心理因素对技术影响的分析[J]. 项媛. 搏击(体育论坛). 2014(03)
[6]中国女排“全面”和“高度”失衡的思考[J]. 黄绵成,彭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11)
[7]女排比赛不同局次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特征研究[J]. 陈亮,田麦久.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10)
[8]第11届女排世界杯赛防反效果的比较研究[J]. 王永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06)
[9]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的比较研究[J]. 马明兵,李毅钧. 体育学刊. 2011(05)
[10]排球比赛过程风险控制研究[J]. 张五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峰前状态理论及可测量类项群中国优秀运动员峰前状态的评定与应用[D]. 顾季青.苏州大学 2007
[2]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及其成因与对策[D]. 熊焰.北京体育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排球联赛中男排队伍阶段性得失分对比研究[D]. 杨珊珊.北京体育大学 2017
[2]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空间理论研究[D]. 马宁波.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2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28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