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09:0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取我国六大体育专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自我效能水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调查对象对待融合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相对较低,主要影响他们自我效能低的原因包括缺乏对残疾人问题的正确认知,对融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课程较少,导致教学时应变能力不足,以及客观环境和社会认知对融合体育教育支持程度的缺失。因此,培养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应该树立正确的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加强融合体育教育的宣传;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各大高等院校中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基本国情的教材教法,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情况应变能力为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逐步建立全面的、多层次法律法规体系,使其成为融合体育教育坚强的后盾,从而加快推动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相关机构要共同努力,改善残疾学生接受融合体育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残疾人
2.1.2 融合
2.1.3 融合教育
2.1.4 自我效能
2.1.5 融合体育教育
2.1.6 随班就读
2.2 相关研究
2.2.1 融合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2.2.2 国内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
2.2.3 相关文献的综合评述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问卷的组成
3.2.2 问卷的信度效度
3.2.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调查对象自我效能情况
5 讨论与探索
5.1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5.2 普通学生对于融合体育教育的接纳度
5.3 社会各界对于融合体育的认知度以及认可度
5.4 残疾学生在融合体育教育中的主观感受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附件 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随班就读到同班就读:关于全纳教育本土化理论的思考[J]. 邓猛,景时. 中国特殊教育. 2013(08)
[2]随班就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J]. 夏峰,徐玉珍.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02)
[3]体育教育培育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策略[J]. 王勇,杨勤.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06)
[4]残疾人体育课程开设必要性及设置方式研究[J]. 赵国武.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02)
[5]“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初探[J]. 徐五所.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10)
[6]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J]. 刘洋,王家宏,陶玉流,Martin.Kudlacek.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8)
[7]论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融合体育教学[J]. 陈曙,罗永华,黄依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7)
[8]北京市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郝传萍,翟海燕,郑尉.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7)
[9]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J]. 刘洋,陶玉流,徐建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02)
[10]残障学生体育权利缺失现状研究——直面阳光体育运动的反思[J]. 方娜.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5)
硕士论文
[1]社区融合理念下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体育模式的构建研究[D]. 王文平.武汉体育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303267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残疾人
2.1.2 融合
2.1.3 融合教育
2.1.4 自我效能
2.1.5 融合体育教育
2.1.6 随班就读
2.2 相关研究
2.2.1 融合教育的特点和原则
2.2.2 国内融合教育的发展现状
2.2.3 相关文献的综合评述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问卷的组成
3.2.2 问卷的信度效度
3.2.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 调查对象自我效能情况
5 讨论与探索
5.1 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5.2 普通学生对于融合体育教育的接纳度
5.3 社会各界对于融合体育的认知度以及认可度
5.4 残疾学生在融合体育教育中的主观感受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附件 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随班就读到同班就读:关于全纳教育本土化理论的思考[J]. 邓猛,景时. 中国特殊教育. 2013(08)
[2]随班就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J]. 夏峰,徐玉珍.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02)
[3]体育教育培育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策略[J]. 王勇,杨勤.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06)
[4]残疾人体育课程开设必要性及设置方式研究[J]. 赵国武.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02)
[5]“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初探[J]. 徐五所.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10)
[6]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J]. 刘洋,王家宏,陶玉流,Martin.Kudlacek.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8)
[7]论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融合体育教学[J]. 陈曙,罗永华,黄依柱.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7)
[8]北京市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郝传萍,翟海燕,郑尉.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7)
[9]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J]. 刘洋,陶玉流,徐建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02)
[10]残障学生体育权利缺失现状研究——直面阳光体育运动的反思[J]. 方娜.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5)
硕士论文
[1]社区融合理念下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体育模式的构建研究[D]. 王文平.武汉体育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303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30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