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样游泳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8 17:56
我国花样游泳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几代教练、裁判以及选手的努力,获得了诸多显著成绩。在2010年常熟世界杯花样比赛中,四川双胞胎姐妹蒋文文、蒋婷婷在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夺得金牌。2017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集体自由组合决赛,中国队发挥出色再次创造历史获得金牌,但在辉煌的背后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危机。首先,花样游泳运动选手的培养过程复杂且长期,培育一名好花样游泳运动员至少需要十几年的专业训练,乃至更长。如果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培养出现问题则其补给同样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这势必会对国家花样游泳项目总体带来长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国内参加专业花样游泳培训的人员数量相当有限,后备力量相当紧缺。结合有关调研可知,国内目前已有的注册花样游泳选手不足200人,开展花样游泳的全国也只有9个省市,相比体操、艺术体操等其他艺术类运动项目开展地区和人数远远不及。各省市地区的后备人才数及其品质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了国内花样游泳选手高素养人才的规模与品质,从而决定了我国花样游泳运动水平。因此,只有抓好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使我国花样游泳运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才可以保证此运动的持续性发展。本文运...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后备人才运动员近两年参加比赛情况
图 2 三级培训网络普及程度现状为一项极具艺术性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落实花样游泳项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既能够开拓选才面,使得花样游泳后同时得到社会的关注,为花样游泳运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帮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进一步的提高艺术与文化的需求,广,我国花样游泳只能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与普省市尚未组织花样游泳项目,人们对该项目有些神秘与陌花样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才年龄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缺少高水平后备人才1444 名花样游泳后备人才,其中 12 岁以下有 1351 名,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花样游泳项目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徐建方,李良. 体育科学. 2017(10)
[2]美国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吴阳,王德新,彭国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3]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法制化对我国的启示[J]. 董佳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05)
[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 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3)
[5]从仁川亚运会看中日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J]. 林军. 商. 2015(13)
[6]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化[J]. 阳艺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7]重实践轻理论阻碍我国教练员运动训练创新——教练员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思考[J]. 蔡端伟. 体育学刊. 2015(01)
[8]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J]. 赵孟君,吴希林. 体育与科学. 2014(06)
[9]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阶层分化的成因及对策[J]. 王雪峰,郑美艳,苏新荣. 中国体育科技. 2014(06)
[10]英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启示[J]. 唐丽,吴希林,刘云. 体育与科学. 2014(05)
硕士论文
[1]我国竞技游泳备战2012年奥运会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森犇.北京体育大学 2010
[2]我国二线花样游泳运动员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D]. 杨一菲.上海体育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391231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后备人才运动员近两年参加比赛情况
图 2 三级培训网络普及程度现状为一项极具艺术性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落实花样游泳项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既能够开拓选才面,使得花样游泳后同时得到社会的关注,为花样游泳运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帮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进一步的提高艺术与文化的需求,广,我国花样游泳只能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与普省市尚未组织花样游泳项目,人们对该项目有些神秘与陌花样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才年龄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缺少高水平后备人才1444 名花样游泳后备人才,其中 12 岁以下有 1351 名,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花样游泳项目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徐建方,李良. 体育科学. 2017(10)
[2]美国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吴阳,王德新,彭国强.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05)
[3]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法制化对我国的启示[J]. 董佳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05)
[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 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3)
[5]从仁川亚运会看中日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J]. 林军. 商. 2015(13)
[6]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热点及演化[J]. 阳艺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7]重实践轻理论阻碍我国教练员运动训练创新——教练员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思考[J]. 蔡端伟. 体育学刊. 2015(01)
[8]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J]. 赵孟君,吴希林. 体育与科学. 2014(06)
[9]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阶层分化的成因及对策[J]. 王雪峰,郑美艳,苏新荣. 中国体育科技. 2014(06)
[10]英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启示[J]. 唐丽,吴希林,刘云. 体育与科学. 2014(05)
硕士论文
[1]我国竞技游泳备战2012年奥运会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森犇.北京体育大学 2010
[2]我国二线花样游泳运动员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D]. 杨一菲.上海体育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391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39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