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急性损伤后不同强度训练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6 00:42
  目的: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已建立急性损伤造模方法,并确定了循环载荷训练中的损伤阈强度,但在伤后训练对急性损伤后愈合的影响方面,研究还比较少。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髌骨髌腱结合部针刺造模,来研究急性损伤后不同强度训练手段对骨腱结合部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8周龄,体重2.8±0.2k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control),针刺后休息组(PIR:post injury rest),针刺后损伤阈上强度训练组(PIH:post injury with high loading training),针刺后损伤阈下强度训练组(PIL:post injury with low loading training),每组6只。针刺及训练组中的循环载荷训练方法均采用已建立的方法。结果:①软骨细胞密度(个/100μm2):与CON组相比,PIR组,PIH组与PIL组均明显增高;PIH组与PIR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IL组明显低于PIR组,P<0.05;PIH组与PIL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②纤维软骨带厚度(μm):PIR组,PIH组均比CON组明显增...

【文章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急性损伤概况
        2.1.1 发生情况
        2.1.2 损伤的影响因素
        2.1.3 髌骨髌腱结合部损伤
        2.1.4 生长因子与损伤的关系
    2.2 骨腱结合部治疗方法的研究
        2.2.1 愈合的影响因素
        2.2.2 临床不同治疗手段的研究
        2.2.3 不同运动方式对愈合的影响
    2.3 骨腱结合部研究现状
        2.3.1 骨腱结合部正常结构
        2.3.2 骨腱结合部损伤后病理变化
        2.3.3 动物模型概述
        2.3.4 常用技术概述
        2.3.5 常用指标分析
    2.4 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及分组
    3.2 研究方法
        3.2.1 针刺急性损伤造模方法
        3.2.2 循环载荷训练方法
    3.3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1 实验仪器
        3.3.2 实验试剂
    3.4 取材及标本处理
    3.5 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3.6 实验指标
        3.6.1 软骨细胞密度测量
        3.6.2 纤维软骨带厚度测量
        3.6.3 骨腱结合部VEGF及bFGF值的测定
    3.7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组织学变化
        4.1.1 组织形态变化
        4.1.2 软骨细胞密度
        4.1.3 纤维软骨带厚度
    4.2 VEGF表达量
    4.3 bFGF表达量
5 分析与讨论
    5.1 兔髌骨髌腱结合部急性损伤模型的建立
        5.1.1 针刺对骨腱结合部组织学形态的影响
        5.1.2 针刺对骨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厚度及软骨细胞密度的影响
        5.1.3 针刺对骨腱结合部VEGF,bFGF表达量的影响
    5.2 急性损伤后损伤强度训练对愈合质量的影响
        5.2.1 针刺后损伤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组织学形态的影响
        5.2.2 针刺后损伤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软骨细胞密度的影响
        5.2.3 针刺后损伤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厚度的影响
        5.2.4 针刺后损伤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VEGF,bFGF表达量的影响
    5.3 急性损伤后损伤阈下强度训练对愈合质量的影响
        5.3.1 针刺后损伤阈下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组织学形态的影响
        5.3.2 针刺后损伤阈下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软骨细胞密度的影响
        5.3.3 针刺后损伤阈下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纤维软骨带厚度的影响
        5.3.4 针刺后损伤阈下强度训练对骨腱结合部VEGF,bFGF表达量的影响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骨腱结合部损伤模型建立及伤后低强度循环载荷对愈合的影响 [J]. 王琳,高维纬,熊开宇,刘宁,王博,梁戈,徐斌,温春毅,吕维加.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05)
[2]大鼠膝关节软骨不同染色方法的差异 [J]. 高改霞,卫小春,李凯,卫建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4)
[3]末端病发病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J]. 方小芳,史清钊,周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11)
[4]细胞生长因子在肌腱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聂继平,温树正.  医学综述. 2008(01)
[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肌腱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J]. 宋德业,倪江东.  医学临床研究. 2007(08)
[6]不同训练模式对跟腱末端纤维软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J]. 黄昌林,钟汉馨,张建党.  实用医药杂志. 2004(03)
[7]末端病潮线涨潮的力学分析 [J]. 扈盛,胡亚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04)
[8]运动对兔膝退变关节软骨形态学的影响 [J]. 黄涛,黄昌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05)
[9]人体髌骨腱末端结构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J]. 张世明,罗永宁,刘振寰,金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5(04)
[10]兔跟腱末端病的实验病理研究 [J]. 于长隆,曲绵域,田小明,林宗智,宋卫民,李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83(03)

博士论文
[1]骨骼肌静力性负荷所致损伤机理的研究[D]. 刘晔.北京体育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显微CT在骨腱结合部损伤中的应用与低强度循环载荷对损伤的影响[D]. 王博.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损伤及伤后训练对骨腱结合部VEGF、bFGF表达的影响[D]. 刘宁.北京体育大学 2012
[3]针刺创伤及针刺创伤加自身血注入致骨腱结合部损伤的病理性变化[D]. 伍顺尧.北京体育大学 2010
[4]循环载荷髌腱骨腱结合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D]. 徐斌.北京体育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8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478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f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