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生命关怀视域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需求及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7 09:41
  生命关怀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身体素养是教育落实生命关怀的基础和途径。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方法,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出发,对身体素养落实生命关怀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发现,其身心一体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关怀的哲学原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生命关怀的根本任务,具身性的身体实践是感知生命关怀的途径,生态和谐的活动目的是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功利教育下的重智轻体,技术主义下的身体静态规训,过度量化的体育追求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身体主体的离场,身体活动缺乏,身体素养教育亟待落实。基于此,研究建构了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培养路径:以体育教育为核心,坚持生成性教育思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的身体主体在场活动,注重教师、学生与环境间的多重交流互动,将运动嵌入身体,将身体嵌入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将身体活动拓展到生活世界中,推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和精神意识的塑造,保障学生的生命完整和全面发展,实现生命的和谐相处。 

【文章来源】:中国体育科技. 2020,56(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生命关怀视域下青少年身体素养教育需求及路径分析


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

路径图,素养,身体,路径图


身体素养既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又是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热门话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非常强调学生的身体素养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部分(季浏,2017),即在学校教育阶段,要通过体育教育,督促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行为,使其掌握充足的体育和健康行为技能、知识,培养运动兴趣,塑造运动意志品质,提升体育品德修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赵富学等,2018)。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青少年学校生活阶段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体育健康意识向生活延伸,奠定了身体素养的发展基础。这既能科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又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身体素养教育要以体育为核心(图2),坚持生成性的教育思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学生的身体在场活动,加强身体和环境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将体育活动进行生活化改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精神、人格,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推动生命的健康与和谐。4.1 生成思维:身体素养的教育诉求与生命理解

素养,身体,动态,生命


教育要面向世界和未来,学生最终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社会人,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却奠定了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因此,良好的身体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身体素养的发展是动态、生成、过程性的,现在的身体素养是未来生活的基础,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其发展模式是现在的身体素养由来自未来拖着它的保持界域和过去被它向未来延伸拉着的新素养叠加而成。已经形成的身体素养会极大影响后人生阶段身体素养和生活,后阶段身体素养是在先前基础上的发展和改进,且包含先前在内使身体素养不断增厚。如图3所示,透过身体素养A可以看到在其基础上改进的A’和A”,身体素养B是在A基础上改进的A’发展而来且奠定了未来C的基础,身体素养C是在A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A”和B基础上改进的B’发展而来,独特的发展呈现出了A’、A”、B’等的涌现,促进了身体素养的累积生成(王鹏等,2019)。青少年完成学校教育后,必将走向社会,并经历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人生历程,因此,良好的身体素养教育要坚持生成性教育思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的身体活动向生活世界中拓展实践,融入到家庭、社会等生活领域中,建构学生的身体主体主动实践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身体素养贯穿于生命的各个阶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素养是生命健康的保障,身体素养的生活化有利于活跃青少年的现实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丰富精神世界,建构正确的生命观念体系,理解、尊重和敬畏生命,形成生态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实现社会的和谐,减少伤害生命和生命的自我伤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首都青少年可持续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分析[J]. 徐新容,王咸娟.  人民教育. 2019(24)
[2]西方学者中国武术“主体性”研究的哲学阐释[J]. 刘宏亮,张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09)
[3]具身性观念:对理智传统的克服与超越——以梅洛-庞蒂和米德为中心的考察[J]. 何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9)
[4]体育教育学哲学基础探寻:从“现象学”到“具身化”的身心观[J]. 王鹏,王继艳.  体育学刊. 2019(04)
[5]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意蕴与培养路径[J]. 姜勇,马晶,赵洪波.  体育学刊. 2019(04)
[6]“单向度”的教育规训与体育超越——技术时代学校体育的哲学省思[J]. 刘欣然,黄玲.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04)
[7]身体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理论价值探微[J]. 高海利,卢春天.  体育科学. 2019(07)
[8]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中华武术与中华之道的合一[J]. 张再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07)
[9]对学校武术教学之争的思考[J]. 段丽梅,戴国斌.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03)
[10]发达国家身体活动政策比较:基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的视角[J]. 吴铭,杨剑,郭正茂.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05)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 王丹.大连海事大学 2011
[2]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D]. 卢建筠.华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0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500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2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