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吕会会投掷步技术运动学特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6 15:24
本文研究内容是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吕会会的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目的为了找出吕会会投掷步技术相比国内外优秀标枪运动员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然后取长补短,争取使吕会会的专项成绩能有更好的突破。本研究的意义:1.希望本研究能为提高吕会会的成绩突破个人瓶颈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提供参考意见。2.为不同水平的女子标枪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提供技术参考。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标枪后备人才贡献绵薄之力。3.为国家女子标枪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研究对象为吕会会在2012年4月14日开赛的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比赛中,投出了64米95的成绩时的投掷步技术进行录像解析。运用APAS图像解析软件对图像所需环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吕会会的助跑速度相对国内选手比较慢,但是速度利用率较高。2.吕会会的前三步躯干后倾角远大于国内选手,甚至略高于某些国外选手,但第四步时躯干后倾角大幅度下降,导致最后用力幅度不够充分。3.因为最后一步的躯干后倾角下降幅度大,导致躯干用力角也小。4.第二步肩角变小,导致投掷臂向后延展性不够,躯干没有处于完全的扭紧状态,最终导致“满弓”不够充分。5.最后一步步幅过大,导致速度...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拍摄法
2.2.3 图像测量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步躯干后倾角
3.1.1 第一步躯干后倾角
3.1.2 第二步躯干后倾角
3.1.3 第三步躯干后倾角
3.1.4 第四步躯干后倾角
3.2 躯干用力角
3.3 左膝最大弯曲角
3.4 投掷步中,投掷臂肘、肩角的变化
3.5 投掷步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及速度损失率
3.6 第3步前后身体重心速度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3.7 投掷步后四步的节奏
3.7.1 各步步长
3.7.2 各步步时
4 结论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后投掷臂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 李建臣,王永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5)
[2]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 刘生杰,李建英.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4)
[3]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递进的形成性评价[J]. 刘绮红. 体育科学研究. 2006(01)
[4]对现代标枪“沿纵轴用力”提法的新探讨[J]. 王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6)
[5]李荣祥标枪投掷步最后一步的运动学分析[J]. 郑建岳,陈道裕,周奕君. 中国体育科技. 2004(02)
[6]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缺陷的原因分析[J]. 刘冰,纪仲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04)
[7]对掷标枪最后用力下肢技术特征的探讨[J]. 蔡犁,郭红生,汤雪英. 体育科研. 2003(02)
[8]中、外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有关环节运动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 王德平,吴雪山,徐茂典. 中国体育科技. 2003(04)
[9]我国女子标枪现状及对策(综述)[J]. 周晓军,黄飞军.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对掷标枪最后阶段左腿支撑技术的分析[J]. 朱静华. 田径. 2002(07)
本文编号:3572702
【文章来源】: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拍摄法
2.2.3 图像测量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步躯干后倾角
3.1.1 第一步躯干后倾角
3.1.2 第二步躯干后倾角
3.1.3 第三步躯干后倾角
3.1.4 第四步躯干后倾角
3.2 躯干用力角
3.3 左膝最大弯曲角
3.4 投掷步中,投掷臂肘、肩角的变化
3.5 投掷步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及速度损失率
3.6 第3步前后身体重心速度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3.7 投掷步后四步的节奏
3.7.1 各步步长
3.7.2 各步步时
4 结论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后投掷臂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 李建臣,王永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05)
[2]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 刘生杰,李建英. 中国体育科技. 2007(04)
[3]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递进的形成性评价[J]. 刘绮红. 体育科学研究. 2006(01)
[4]对现代标枪“沿纵轴用力”提法的新探讨[J]. 王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6)
[5]李荣祥标枪投掷步最后一步的运动学分析[J]. 郑建岳,陈道裕,周奕君. 中国体育科技. 2004(02)
[6]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缺陷的原因分析[J]. 刘冰,纪仲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04)
[7]对掷标枪最后用力下肢技术特征的探讨[J]. 蔡犁,郭红生,汤雪英. 体育科研. 2003(02)
[8]中、外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有关环节运动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 王德平,吴雪山,徐茂典. 中国体育科技. 2003(04)
[9]我国女子标枪现状及对策(综述)[J]. 周晓军,黄飞军.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对掷标枪最后阶段左腿支撑技术的分析[J]. 朱静华. 田径. 2002(07)
本文编号:3572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57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