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水平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挑球技术的划分及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9 05:53
在羽毛球技战术体系中,挑球是一项防御性技术,处理不当会导致直接失分或间接失分。为了帮助高水平运动队开展挑球技术的训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技战术采集软件,采集了桃田贤斗、谌龙、石宇奇、安赛龙、周天成在2018年重大赛事中8场比赛的数据,以羽毛球在空中飞行的轨迹最高点高度作为研究的主要突破口,将挑球划分为“推挑球”和“挑高球”,通过击球高度、击球点到球网的距离、上下拍技术、得失分等多个指标,对比分析五位运动员“推挑球”和“挑高球”的异同点,研究结果如下:1.从技术使用率上说,挑球使用次数最多,失败比例最高。运动员挑球使用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石宇奇>谌龙>安赛龙>周天成>桃田贤斗。2.从轨迹最高点的高度上说,根据轨迹最高点的高度,将3米-6米的挑球划分为推挑球,6米以上的挑球划分为挑高球。推挑球使用比例为92.79%,挑高球用比例为7.21%。3.从击球高度上说,推挑球击球高度要比挑高球击球高度高,最突出的特点是桃田贤斗面对谌龙和石宇奇的搓放球时,挑高球击球高度比推挑球都高,为0.87米,这种近网高点挑高球技术是桃田...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使用情况
图 2 失败技术情况意义挑球是承接控后场的重要技术,挑球的质量会影响控后场这一推挑”这一经验性的术语没有形成量化的标准,准确的界定挑有助于为羽毛球专项做出学术贡献。通过定量的评价挑球轨迹最高点高度、击球高度、击球点到球标,将挑球细化为“挑高球”和“推挑球”有助于运动员及教加深入的理解。为运动员改进挑球技术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为运动员合理的实施技战术做好铺垫。在对挑球单一技术相关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对挑球前后文的技。技术是基础,战术是关键,技术始终为战术服务[1]。从“挑高后拍的得失分出发,对挑球技术的质量进行评定,找出坏的挑
14图 3 谌龙挑球三维轨迹图3.2.4 对比分析法通过搜集到的文献以及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从击球高度、击球点到球网的距离、上下拍之间技术的关系、得失分这几个指标,将五位世界高水平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从中发现不同运动员的技战术风格。尤其是挑球技术的实施在对阵不同风格打法的运动员时,技战术的改变是否会产生的不同价值或者收益。4 技术使用统计分析4.1 技术使用统计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风格迥异,而且对羽毛球技术的认知与理解深度不同,造就了羽坛不同打法风格运动员之间百家争鸣的一种局面。运动员技术选择的不同,一方面由对手前一拍技术及回球情况来决定,另一方面也受运动员自身习惯打法的影响,例如进攻型、防守反击型、拉吊突击型等;进攻型和防守反击型其实可以作为一个鲜明的对比,进攻型的运动员一般打法比较果断,一旦对方运动员回球不到位肯定选择进攻,就算回球质量很高一旦有一丝机会都会选择进攻;相反防守反击型运动员打法比较保守,在出现对手回球质量高时,一般不会贸然进攻,他们会在多拍回合中保证自己不失误的情况下,一旦发现对手这一拍质量不高,出现机会时才会选择进攻。所以从运动员技术使用的情况中,可以发现运动员在激烈比赛中反应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强弱,也可以发现运动员的习惯性打法,擅长的技术,并进行量化分析。从表 3 中,通过对五名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在重大比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羽毛球运动员技术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研究[J]. 李国强.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1)
[2]羽毛球运动员在三维空间区域中的空间效用分析——以林丹与安赛龙的比赛为例[J]. 任亚伟,沈乐君,杨刚,柴慧敏. 体育科学. 2018(03)
[3]网球发球图像路径修正优化建模仿真[J]. 陈辉. 计算机仿真. 2017(06)
[4]对2015赛季谌龙vs李宗伟比赛中的技术应用特征研究[J]. 李东耀,李志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5]张择发球技术动作、战术运用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J]. 姜惟,蒋宏伟,李海肖.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训练监控研究[J]. 孔令辉,张辉,佘竞妍,柳瑞芝.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7]对抗性项目技术效益研究[J]. 张辉,刘炜,户进菊. 体育科学. 2015(09)
[8]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单选手前四拍技战术特点分析[J]. 蔡犁,陈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12)
[9]羽毛球男子头顶突击杀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 张博,杨志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10]影响网球发球效果的力学因素分析[J]. 任喜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博士论文
[1]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 刘建和.北京体育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在三维空间区域中的空间效用分析[D]. 任亚伟.成都体育学院 2018
[2]高水平羽毛球单打运动员后5拍技战术决策过程的路径依赖性研究[D]. 杨刚.成都体育学院 2018
[3]羽毛球单打技术统计指标研究[D]. 邰杨军.首都体育学院 2018
[4]我院二级羽毛球女子运动员正、反手发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D]. 王鑫.沈阳体育学院 2017
[5]甘肃省优秀业余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正手杀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 缑奇锋.西北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78094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使用情况
图 2 失败技术情况意义挑球是承接控后场的重要技术,挑球的质量会影响控后场这一推挑”这一经验性的术语没有形成量化的标准,准确的界定挑有助于为羽毛球专项做出学术贡献。通过定量的评价挑球轨迹最高点高度、击球高度、击球点到球标,将挑球细化为“挑高球”和“推挑球”有助于运动员及教加深入的理解。为运动员改进挑球技术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为运动员合理的实施技战术做好铺垫。在对挑球单一技术相关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对挑球前后文的技。技术是基础,战术是关键,技术始终为战术服务[1]。从“挑高后拍的得失分出发,对挑球技术的质量进行评定,找出坏的挑
14图 3 谌龙挑球三维轨迹图3.2.4 对比分析法通过搜集到的文献以及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从击球高度、击球点到球网的距离、上下拍之间技术的关系、得失分这几个指标,将五位世界高水平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从中发现不同运动员的技战术风格。尤其是挑球技术的实施在对阵不同风格打法的运动员时,技战术的改变是否会产生的不同价值或者收益。4 技术使用统计分析4.1 技术使用统计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风格迥异,而且对羽毛球技术的认知与理解深度不同,造就了羽坛不同打法风格运动员之间百家争鸣的一种局面。运动员技术选择的不同,一方面由对手前一拍技术及回球情况来决定,另一方面也受运动员自身习惯打法的影响,例如进攻型、防守反击型、拉吊突击型等;进攻型和防守反击型其实可以作为一个鲜明的对比,进攻型的运动员一般打法比较果断,一旦对方运动员回球不到位肯定选择进攻,就算回球质量很高一旦有一丝机会都会选择进攻;相反防守反击型运动员打法比较保守,在出现对手回球质量高时,一般不会贸然进攻,他们会在多拍回合中保证自己不失误的情况下,一旦发现对手这一拍质量不高,出现机会时才会选择进攻。所以从运动员技术使用的情况中,可以发现运动员在激烈比赛中反应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强弱,也可以发现运动员的习惯性打法,擅长的技术,并进行量化分析。从表 3 中,通过对五名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在重大比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羽毛球运动员技术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研究[J]. 李国强.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1)
[2]羽毛球运动员在三维空间区域中的空间效用分析——以林丹与安赛龙的比赛为例[J]. 任亚伟,沈乐君,杨刚,柴慧敏. 体育科学. 2018(03)
[3]网球发球图像路径修正优化建模仿真[J]. 陈辉. 计算机仿真. 2017(06)
[4]对2015赛季谌龙vs李宗伟比赛中的技术应用特征研究[J]. 李东耀,李志兰.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04)
[5]张择发球技术动作、战术运用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J]. 姜惟,蒋宏伟,李海肖.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训练监控研究[J]. 孔令辉,张辉,佘竞妍,柳瑞芝.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7]对抗性项目技术效益研究[J]. 张辉,刘炜,户进菊. 体育科学. 2015(09)
[8]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单选手前四拍技战术特点分析[J]. 蔡犁,陈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12)
[9]羽毛球男子头顶突击杀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 张博,杨志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10]影响网球发球效果的力学因素分析[J]. 任喜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博士论文
[1]论运动技术的序列发展与分群演进[D]. 刘建和.北京体育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世界优秀羽毛球男子单打运动员在三维空间区域中的空间效用分析[D]. 任亚伟.成都体育学院 2018
[2]高水平羽毛球单打运动员后5拍技战术决策过程的路径依赖性研究[D]. 杨刚.成都体育学院 2018
[3]羽毛球单打技术统计指标研究[D]. 邰杨军.首都体育学院 2018
[4]我院二级羽毛球女子运动员正、反手发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D]. 王鑫.沈阳体育学院 2017
[5]甘肃省优秀业余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正手杀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D]. 缑奇锋.西北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78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57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