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的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的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是体育精彩赛事展示的竞技场,是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主阵地,是传播健康文化的大舞台,是城市营销的名片。高校体育场馆首先要保障学校事业型的任务,要满足师生员工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应适度向社会开放,它较之社会体育场馆有其特殊性,其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也将遵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研究现状得知,目前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场馆资源开发不充分,闲置严重、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对湖北省有代表性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现状进行充分的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围绕场馆管理的功能与职责定位、管理机构、管理主体、管理团队、物业管理、使用场馆管理流程、考核评价方式、场馆的开放和营运、场馆定价机制、场馆运营机制与运营方法、场馆的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对场馆的财务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全面深入分析查找目前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体育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尝试为高校体育场馆提出优化管理对策。为高校解决困扰体育场馆的诸多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有限的体育场馆资源最大化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健全,很多学校在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权不清晰;管理团队不够专业;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缺乏规范的使用场馆管理办法;学校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营运机制和运营方法比较薄弱,营运能力不强,营运效益低下等。第二,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应遵从统一管理原则、专业化管理原则、公益性原则、有偿服务性原则,使高校有限的体育场馆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学校师生员工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第三,高校体育场馆在功能与职责定位上以学校事业性任务为基础任务,在课余时间全面向师生员工开放,并适度向社会开放,最大化发挥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第四,成立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并根据学校体育场馆不同的目标任务,不同的建筑规模、规格,不同服务对象等多重层次,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综合管理模式。第五,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团队,加快体育场馆管理信息化建设,引用公共服务“3E”评价法和服务质量满意度的方式对场馆管理质量进行评价等,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向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 湖北省 高校体育场馆 管理 优化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1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11-13
- 2 研究综述13-17
- 2.1 我国社会体育场馆研究综述13-14
- 2.2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综述14-15
- 2.3 国外体育场馆研究综述15-17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7-20
- 3.1 研究对象17
- 3.2 研究方法17-19
- 3.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9-20
- 4 研究结果分析20-37
- 4.1 调研情况的总体分析20-21
- 4.2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21-32
- 4.3 基于专家访谈分析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32-35
- 4.4 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的问题35-37
- 5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优化对策37-42
- 5.1 优化对策的理论基础37-38
- 5.2 明确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目标38
- 5.3 明确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功能定位与职责38-39
- 5.4 尝试建立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39-40
- 5.5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化管理团队40-41
- 5.6 加快体育场馆管理信息化建设41
- 5.7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41-42
- 6 结论与建议42-45
- 6.1 结论42-43
- 6.2 建议43-45
- 致谢45-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0-51
- 附录2调查问卷51-55
- 附录3专家访谈问卷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济群;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2 张林中;浅析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的意义[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海,杨国庆;北京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调查[J];体育学刊;2004年05期
4 范明志,陈锡尧;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J];体育科研;2005年01期
5 潘国祥,叶亚云;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5年04期
6 杨赳赳;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7 赵树安;陈有财;穆大海;;高校体育场馆使用效率与效益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毕进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勇;张岩;;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明志;陈锡尧;;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孙晨;姜建华;杨婕;;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机制探索[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郝克勇;陈波;冯红静;;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钟薇;韩亚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策略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顾亮;;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探析[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丹;张磊;;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与对策[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闫光;;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探析——以北京大学生体育馆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高瞻;;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与社区体育发展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9 何波;;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及其管理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10 王港;吴铁桥;;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现状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卢羡婷 张莺;高校体育场馆是否该有偿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体育部 康乐;西安市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管理模式探究[N];山西青年报;2014年
3 湖南商学院 向征;高校体育场馆运作向产业化迈进[N];中国体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小伟;高校场馆开放遭遇免费之痛[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曲晓阳;高校体育场馆怎么管[N];中国体育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杨晨光 实习生 杨晓纯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 王子朴;高校体育场馆的后奥运时代[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十二运”可选高校体育场馆[N];辽宁日报;2010年
8 记者 肖春苹;对外开放高校体育场馆[N];沈阳日报;2012年
9 记者 薛冰;学校体育场馆今年开放[N];信息时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陶媛慧;精打细算 不再建新场馆[N];友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邦晖;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郁漪漪;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和社会人员开放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3 殷亮;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2年
4 刘杨;昆明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生乾;武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现状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柳;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利用因素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郭辉;浙江省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杨婷;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波;日照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5年
10 缪孟航;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的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优化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