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基于体脂率制作老年人超重、肥胖评价标准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18:04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脂率制作老年人超重、肥胖评价标准方法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技术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方法理论,并基于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技术测试的体脂率和血压、血液指标反映出的超重、肥胖风险因子,尝试采用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curve)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ROC曲线方法用来制作老年人不同性别、年龄的超重、肥胖评价标准的方法,‘完善体质健康评价的方法体系,以期更加直观、准确的反映其健康特征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60以上老年人(男性271,女性316,共计587)为研究对象。阶段-,选取587名采用BIA技术测量身体成分及身高、体重,检验该人群体脂率与年龄、性别的差异性,做好前期研究;阶段二,选取80名男性、116名女性,进行血液、血压采集,分析风险因子聚集与体脂率的关系及体脂率与各项风险因子的相关性,进而确定采用ROC曲线的方法。结合数据采用该方法分析,制定老年人不同性别、年龄的超重、肥胖切点。研究结果:体脂率在60~69岁组中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在70岁以上组没有出现性别差异而60~69岁组与70岁以上组男性存在年龄差异,女性没有:出现2个风险指标的比例最高,出现5个风险指标的比率最低,间接说明老年人会患有2种风险指标带来的疾病:通过ROC曲线的分析,在特异度、灵敏度、ROC曲线距离上筛选出科学的拐点,得到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脂率判断老年人身体成分的标准。研究结论:1、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价老年人超重、肥胖,在60~69岁和70岁以上组之间男性存在年龄差异,女性则不存在。2、分析得出老年人正常、超重、肥胖的体脂率临界点:男性60~69岁人群组中,体脂率的临界点分别为19.85%、32.80%,在70岁以上人群组中,体脂率的临界点分别为25.15%、30.90%,女性在60岁以上人群组中,体脂率的临界点分别为33.25%、39.40%。3、基于体脂率和医学指标,ROC曲线是可应用于制作老年人超重、肥胖评价标准的方法。
【关键词】:身体成分 体脂率 ROC曲线 临界点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04.49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3
  • 1.1 选题依据11-13
  • 1.2 研究目的13
  • 2 文献综述13-27
  • 2.1 标准的定义13-14
  • 2.2 老龄化现状14-15
  • 2.3 身体成分评价的指标15-17
  • 2.3.1 身体成分15
  • 2.3.2 身体成分评价指标15-16
  • 2.3.3 身体成分与健康16-17
  • (一) 身体成分与运动16
  • (二) 身体成分与疾病16-17
  • (三) 身体成分与身体活动17
  • 2.4 体脂率的科学性17-19
  • 2.4.1 体脂率与BMI17-19
  • 2.4.2 体脂率的评价指标19
  • 2.5 体脂率为标准19-24
  • 2.5.1 国外制定标准19-22
  • (一) 欧美的标准20-22
  • (二) 日本的标准22
  • 2.5.2 国内的标准22-24
  • (一) BMI为标准22-23
  • (二) 腰臀比23
  • (三) 以全身体脂率为标准23-24
  • 2.6 ROC曲线基础知识24-26
  • 2.6.1 ROC曲线分析的定义25-26
  • 2.6.2 ROC曲线AUC26
  • 2.7 小结26-27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7-32
  • 3.1 研究对象27-28
  • 3.2 研究方法28-32
  • 3.2.1 文献资料法28
  • 3.2.2 专家访谈法28
  • 3.2.3 实验法28-30
  • (一) 身体形态测量28-29
  • (二) 身体成分测试29
  • (三) 医学检验29
  • (四) 肥胖相关危险因素29-30
  • 3.2.4 数理统计法30-31
  • 3.2.5 技术路线31-32
  • 4 结果与分析32-45
  • 4.1 体脂率随年龄、性别变化的差异性32-36
  • 4.1.1 正态检验32-33
  • 4.1.2 检验体脂率与年龄、性别有无差异33-35
  • (一) 体脂率与性别的差异33
  • (二) 体脂率与年龄的差异33-35
  • 4.1.3 小结35-36
  • 4.2 风险聚集与体脂率的关系36-39
  • 4.2.1 风险指标发生情况36
  • 4.2.2 风险因素聚集36-37
  • 4.2.3 不同风险等级与体脂率比较分析37-38
  • 4.2.4 小结38-39
  • 4.3 体脂率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39-40
  • 4.4 以体脂率为临界点评价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参考界值点40-44
  • 4.4.1 男性的参考界值点41-43
  • 4.4.2 女性的参考界值点43-44
  • 4.4.3 小结44
  • 4.5 检验以上临界点的有效性44-45
  • 5 讨论与建议45-48
  • 5.1 体脂率与风险因素结合的可行性45-46
  • 5.2 研究风险因素聚集的可行性46-47
  • 5.3 风险指标研究的可行性47
  • 5.4 ROC曲线方法在体脂率的中的可行性47-48
  • 5.5 研究不足48
  • 6 结论48-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5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定海;王飞;;海南中学生体脂率现状与体育干预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国强;;基于能量代谢与体脂率关系的不同肥胖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21期

3 朱培才;;关于体脂率计算的多元回归效果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4 全明辉;庄洁;陈彩珍;陈佩杰;;建立上海市成年男性体脂率预测公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8年08期

5 邓定海;;青少年肥胖指标现状探究及干预——以海南省中学生为例[J];河南科技;2010年20期

6 胡坤;赵润栓;欧映伟;高楠楠;谢燕;;成年人体脂率与体重指数、腰围、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1年01期

7 武宝爱;王人卫;毕玉萍;;欧姆龙生物电阻抗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成年人体脂率的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郭杰华;华岩;;广西高校男生体脂率的间接推算方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33期

9 罗琳;;生物电阻抗法与双能x线吸收法的比较研究——以测量老年人的体脂率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13期

10 邓定海;黎俊;;学校体育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体脂率干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谌晓安;王人卫;;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推测公式的建立[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2 马文海;张一民;张大超;徐刚;杨涌;;青少年体脂率推测方法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3 付鹏宇;龚丽景;段佳妍;方向龙;李斌;;低氧暴露和运动干预对肥胖小鼠体脂率及棕色脂肪含量的影响[A];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王人卫;武宝爱;毕玉萍;李擎;;采用皮褶厚度法建立上海市成年人体脂率推测公式[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宏;席焕久;李文慧;吕坡;周静;;辽宁汉族成人体脂率城乡差异[A];中国解剖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3年

6 黄海;张东彦;袁尽州;;体脂率不同指标和方法评价肥胖标准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许汪宇;陈文鹤;闫寒;;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对单纯性超重或肥胖青少年减肥效果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张东彦;黄海;袁尽州;;基于医学指标检查结果的体脂率评价肥胖标准的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籍晓蕾;江崇民;张一民;吴向军;;城镇成年人Fat%与BMI、WC、HC和WHR的相关关系[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谌晓安;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推测公式的建立与应用[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2 江崇民;中国城镇居民身体脂肪的分布特征及体脂率推算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周田敬;我国部分城镇居民身体脂肪含量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栋;制定体脂率评价20-59岁成年人超重、肥胖标准的方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张宝旺;基于体脂率制作老年人超重、肥胖评价标准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仲伟娟;青春发育期少年体脂率测量与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任荣荣;不同发育程度儿童身体脂肪变化及体脂率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张丽丽;青春发育后期学生体脂含量变化及体脂率测评方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潘盛洁;上海地区成年女性体脂分布特征及体脂率推算方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叶姝;19-22岁在校学生身体脂肪含量测评方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8 杨涌;12-15岁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体成分、体型特征及体脂率推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崔凯;不同体脂率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特征[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康泰;36-59岁女性身体脂肪含量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脂率制作老年人超重、肥胖评价标准方法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6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