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与传承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与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在面对多变复杂的社会局势,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成为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着海内外发展的殷切期望,而“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承载着“中国式摔跤传承”的努力方向。因此,体育界武术的研究者对中国的摔跤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文化层面上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的是“点到为止、温柔中和”,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艺术、道德等文化内容,其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与柔道、国际跤、跆拳道相比,中国式摔跤技术更为完美,其实用性更强,其技术动作干净利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从功能价值上讲,中国式摔跤蕴含着丰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理念,外在能够强身健体,内在能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但是至今尚未找到中国式摔跤文化与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那么如何使中国式摔跤文化在社会中与其他文化形成互动发展?因此,本研究就以中国式摔跤为题,寻找其历史渊源,发掘其文化风采,为当今新时代中国式摔跤的传承与保护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其次,对中国式摔跤的研究也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从这两个层面上讲,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择中国式摔跤文化为研究范畴,采用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视角,探讨中国式摔跤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传承策略,本研究共涵盖了五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引论,第二阶段是中国式摔跤文化概念阐释,第三阶段是中国式摔跤文化的精神解读,包括信仰文化、竞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第四阶段是中国式摔跤的传承现状及传承策略,包括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传承现状、传承机制与策略。第五阶段是结论与建议。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式摔跤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式摔跤的文化溯源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归因分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摔跤文化传承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利民、亲民、科学、时效的传承实施策略。通过研究,中国式摔跤将我国的众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宗教、军事、娱乐融为一体,使其具有更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比如:是沟通神灵的桥梁;达到愉悦身心,升华心灵的作用;成为作战训练手段等结论。并提出传承发展建议,通过对中国式摔跤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摔跤文化与宗教信仰、娱乐活动、特色教育、政府支持民间拥护等融合发展、传承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式摔跤 文化 历史 发展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8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10-15
- 1.1.1 研究意义10-11
- 1.1.2 国内研究现状11-15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15-18
- 1.2.1 研究思路15-16
- 1.2.2 研究方法16-18
- 2 相关概念介定及梳理18-22
- 2.1 中国摔跤文化的概念诠释18
- 2.2 摔跤相关概念界定18-19
- 2.3 中国式摔跤文化19-22
- 2.3.1 中国式摔跤文化的娱乐溯源19-20
- 2.3.2 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信仰20-22
- 3. 中国式摔跤文化的精神22-30
- 3.1 信仰文化22-25
- 3.1.1 宗教信仰22-23
- 3.1.2 民间信仰23-25
- 3.2 竞技精神25-26
- 3.2.1 尚勇尚力25
- 3.2.2 平等公平25-26
- 3.3 人文精神26-28
- 3.3.1 和谐共存精神26-27
- 3.3.2 直面成败精神27-28
- 3.4 礼仪精神28-30
- 3.4.1 中国礼仪28-29
- 3.4.2 中国式摔跤的礼仪29-30
- 4. 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传承研究30-40
- 4.1 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传承现状30-33
- 4.1.1 区域的显著差别30-31
- 4.1.2 传统形式被颠覆31-32
- 4.1.3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2-33
- 4.2 中国式摔跤文化活动的传承发展策略33-35
- 4.2.1 政府的宏观调控33-34
- 4.2.2 厚实的群众基底34-35
- 4.2.3 与其他产业的完美结合35
- 4.3 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传承策略35-40
- 4.3.1 两个结合35-36
- 4.3.2 搭乘顺风车36
- 4.3.3 有形与无形的相结合36-37
- 4.3.4 依托教育来进行文化的传承37-40
- 5 结论与建议40-42
- 5.1 结论40
- 5.2 建议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亮,张连强;头在中国式摔跤中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马波;针对影响中国式摔跤手法的因素进行科学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3 魏云贵,陈长庚;中国式摔跤的竞技特点与文化特征——兼谈中国式摔跤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4 王路遥;中国式摔跤进入奥运会的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苏鸿涛,马建国,朱建亮;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陈思奇;;浙江省中国式摔跤运动资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02期
7 魏云贵;;中国式摔跤的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贾美凤;孟祥军;曲葆青;;中国式摔跤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陈胜利;;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战略思考[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8期
10 马占武;;浅谈中国式摔跤[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启[n;;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2 王玉明;李春木;;对中国式摔跤套摔技术在实战中应用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常朝阳;;开封东大清真寺中国式摔跤考述[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4 张茂林;;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茂林;孙红梅;;不同性别和运动水平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孙红梅;;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耕 王玉宾;全国中国式摔跤争霸赛晋中开幕[N];山西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莎莎;我市运动员摘得两枚金牌[N];格尔木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静;中国式摔跤期待复兴[N];中国体育报;2010年
4 记者 宋馨;中国式摔跤我市又获一金一银[N];周口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周影 马艺华;还有艰苦的路要走[N];中国体育报;2002年
6 周远瞻;让民族特色项目不失传[N];中国体育报;2002年
7 班彦钦;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落幕[N];中国体育报;2003年
8 谢勇强;中国跤摔出新天地[N];中国体育报;2006年
9 记者 阿荣;我区选手在全国中国式摔跤冠军赛狂揽6金[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10 记者 陈崇韧;省十二运中国式摔跤比赛顺利落幕[N];淮南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富玉;中国式摔跤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2 侯永仲;中国式摔跤在高校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3 孙清;中国式摔跤男子中量级优秀运动员技术特点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4 刘岩;天津“卫派”中国式摔跤的文化产业开发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李想;最优化理论在普通高校中国式摔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黄军;中国式摔跤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2年
7 梁剑飞;全国七所体育院校开展中国式摔跤课程现状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8 赵敬源;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与传承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郑瑞峰;河北省警察院校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的可行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朝阳;开封东大寺中国式摔跤源流考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与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50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