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复合训练模式的初步实验探究
本文关键词:业余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复合训练模式的初步实验探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希望复合训练模式能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发现出一些更好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并且使其健康发展,普及到基层队伍中去,为我国的后备排球力量注入一股新鲜活力的血液。为中国发展成为体育大国、强国做贡献,使得中国的竞技排球结合自身优势,能够更上一层楼,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夺回曾经属于我们的辉煌。本论文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针对排球专项进行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的特点,进行复合训练。让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时间更合理,更紧凑,使排球专项体能训练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并搭配科学健康的营养饮食建议,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加速恢复,从而起到避免过度训练,发展身体素质,提高竞技水平,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延长运动寿命的效果。同时,运动队的教练员可以提前选择复合训练模式里面内置的分类训练动作,构成符合运动员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可以让教练员轻松,高效的安排好训练方案,大大减轻了教练员的压力,使得教练员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对运动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复合训练模式构建法、分组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使本文研究工作能顺利进行,并能科学的得到研究成果与结论。文中涉及到的体能复合训练模式在进一步的研究开展中初步成型,并能使教练员通过其对运动员进行分组训练,为教练员提供了多元化的训练方案选择。最终得到了运动员分组训练后的测试结果和科学数据。通过对比实验组的测试数据,发现复合训练模式对业余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此模式对教练员的训练方案提供了参考价值,对运动员进行积极训练、防止过度训练、改善训练适应性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业余 排球专项体能 复合训练模式 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2
- 1.1 选题依据10-11
- 1.1.1 现代竞技排球对运动员体能的高要求10
- 1.1.2 国内外排球运动员由于不同训练系统带来的体能表现差异10-11
- 1.2 选题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实践意义11-12
- 2 复合训练模式的概念鉴定12-14
- 2.1 模式的定义12
- 2.2 训练模式的定义12
- 2.3 复合训练模式的定义12
- 2.4 复合训练模式的科学依据12-13
- 2.5 复合训练模式的优点13-14
- 3 研究现状14-19
- 3.1 关于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14-18
- 3.1.1 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15-16
- 3.1.2 关于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研究16-17
- 3.1.3 关于排球核心区稳定性及力量训练的研究17-18
- 3.2 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理论基础18-19
- 3.2.1 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理论基础18
- 3.2.2 排球运动专项体能素质18-19
- 4 研究对象和方法19-20
- 4.1 研究对象19
- 4.2 研究方法19-20
- 4.2.1 文献资料法19
- 4.2.2 跟踪记录法19-20
- 4.2.3 实验对比法20
- 4.2.4 数理统计法20
- 5 复合训练模式的实验设计与过程20-47
- 5.1 复合训练模式的实验设计20-24
- 5.1.1 确立复合训练模式的构建原则20
- 5.1.2 创建复合训练模式的内容20-21
- 5.1.3 构建复合训练模式的方法21
- 5.1.4 业余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复合训练模式实验对象21
- 5.1.5 实验方法流程线路21-22
- 5.1.6 体能测试仪器及场地22-23
- 5.1.7 体能测试控制23-24
- 5.2 复合训练模式A、B组受试者实验过程24-47
- 5.2.1 A组受试者实验步骤24-26
- 5.2.1.1 前测及准备24-26
- 5.2.1.1.1 体能训练动作技术统一教学24
- 5.2.1.1.2 助跑双脚纵跳摸高测试(快速力量测试)24
- 5.2.1.1.3 最大力量素质测试24-25
- 5.2.1.1.4 35米全速跑测试(位移速度素质测试)25
- 5.2.1.1.5 十次双摇跳绳接半米字型移动(反应、灵敏测试)25
- 5.2.1.1.6 立定三级跳(整体协调性、爆发力测试)25-26
- 5.2.2 A组受试者实验过程(随机抽取某一训练日的训练方案)26-37
- 5.2.2.1 热身部分26-31
- 5.2.2.2 基本部分31-35
- 5.2.2.3 结束部分35-37
- 5.2.3 A组受试者训练实时反馈37
- 5.2.4 A组受试者个体体能测试数据(随机抽取一名运动员数据)37-39
- 5.2.4.1 A组受试者代表体能素质初测试数据37-38
- 5.2.4.2 A组受试者代表体能素质准备期测试数据38-39
- 5.2.4.3 A组受试者代表体能素质备赛期测试数据39
- 5.2.5 B组受试者实验步骤39-41
- 5.2.5.1 前测及准备40-41
- 5.2.5.1.1 体能训练动作技术统一教学40
- 5.2.5.1.2 助跑双脚纵跳摸高测试(快速力量测试)40
- 5.2.5.1.3 动作速度素质测试40-41
- 5.2.5.1.4 35米全速跑测试(位移速度素质测试)41
- 5.2.5.1.5 十次双摇跳绳接半米字型移动(反应、灵敏测试)41
- 5.2.5.1.6 立定三级跳(整体协调性、爆发力测试)41
- 5.2.6 B组受试者实验过程(随机抽取某一训练日的训练方案)41-45
- 5.2.6.1 热身部分41-42
- 5.2.6.2 基本部分42-45
- 5.2.6.3 结束部分45
- 5.2.7 B组受试者训练实时反馈45
- 5.2.8 B组受试者代表个体体能测试数据(随机抽取一名受试者组运动员数据)45-47
- 5.2.8.1 B组受试者代表体能素质初测试数据45-46
- 5.2.8.2 B组受试者代表体能素质准备期测试数据46-47
- 6 复合训练模式的实验结果与分析47-57
- 6.1 复合训练模式A、B组实验结果47-55
- 6.1.1 A组受试者代表体能素质发展趋势图(图 79-图 83)47-51
- 6.1.2 B组受试者代表与对比组代表准备期个体体能表现对比图(图 84-图 91)51-55
- 6.2 复合训练模式A、B组实验结果的分析55-57
- 6.2.1 运用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plyometrics,,增强式训练,超等长训练)55-57
- 6.2.1.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由来55
- 6.2.1.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工作原理55-56
- 6.2.1.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要点56-57
- 6.2.2 运用了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简称:PAP)57
- 6.2.2.1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含义57
- 7 结论57-59
- 8 参考文献59-60
- 致谢60-61
- 附录61-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灵敏;全程教育实习法:“准教师诱导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饶晓明;任务训练模式中教师的导功[J];职教论坛;2004年26期
3 郑卫民;姚春玲;;警察体能课程教学训练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Т·Я·希德洛夫斯基;蔡梨;;青少年现代冬季两项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模式[J];冰雪运动;1987年03期
5 胡亦海;重点青年女排高大队员弹跳训练模式及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8年06期
6 郑晓蕙;;探究训练模式与生物教学[J];科学教育;1996年01期
7 崔岚;;公安高等职业教育文件鉴定能力训练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2期
8 周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9 成玉龙;;创造足球特色 提升学校品质[J];新课程(上);2012年12期
10 刘玉勇;;勿以“算”小而不为——有效口算训练模式浅谈[J];华夏教师;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雷;向创新军事训练模式要战斗力[N];解放军报;2010年
2 焦建仓 杨振;创新训练模式 锤炼作战硬功[N];解放军报;2010年
3 郑勤;积极创新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N];解放军报;2012年
4 饶俊杰;八六九四部队 主动式训练模式催生高效益[N];人民武警;2004年
5 于超 特约记者 刘逢安;全军炮兵防空兵基于信息系统训练模式成果交流活动举行[N];解放军报;2011年
6 刘星;唯创变 永不变[N];战士报;2012年
7 杭州铁路公安处民警 张锦;“点菜式”训练模式带来工作新思路[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杨保明 杨晓东 本报记者 谭道博;训练转变:找准前行方位与路径[N];解放军报;2011年
9 本报评论员;大力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N];人民公安报;2009年
10 高春生 王敏;市公安局将推行新的民警教育训练模式[N];延安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琴;对我国著名教练员阮元华训练模式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4年
2 范茂文;业余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复合训练模式的初步实验探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3 张冉;中国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训练[D];山东艺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674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67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