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外女排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1 01:29
本文关键词: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外女排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女排 进攻效果 发球效果 扣球效果 拦网效果
【摘要】:在我国三大球项目中,中国女排是唯一一支获得过世界冠军的队伍,并且曾以快速多变、全面灵活的战术风格在1981年到1986年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辉煌成绩的球队。然而,自1986年之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女排连连失利,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强队之后,甚至一度跌入谷底。2014年10月13日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于米兰落下帷幕。这是继1998年第十三届女排世锦赛之后,中国女排再次拼进决赛,并摘得银牌。时至今日,16年之后中国女排再次获得世锦赛银牌,这一成绩是对我国女排奋勇拼搏、锐意进取的肯定,将对我国排球运动甚至是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荣誉光环的背后,不难发现中国女排的进攻能力与当前世界强队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战术运用方面。技战术运用主要体现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进攻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比赛中各个队伍竞相追逐的焦点,同时进攻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因此,对本届世锦赛中国女排的进攻效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是排球三大赛事之一,每四年一届,由世界排球联合会主办,其参赛队伍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价当前世界女子排球技战术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中国女排和意大利、美国、巴西女排进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努力把握世界现代排球进攻战术的发展方向,找出中国女排队伍进攻的优势和差距,以期为我国女排在进攻技战术训练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的地位,同时为我国其他排球赛事技战术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参考并指明方向。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在身高、年龄、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的对比中虽然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队员年龄小(24.29岁),她们的同规格比赛经验少、失误率高等一系列问题是当前中国女排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二、在本届世锦赛中,中国女排发球平均净得分率是-0.10,低于巴西女排的0.01和意大利女排的-0.02,与美国女排发球净得分率相等;中国女排平均发球破攻次数是33次,低于其他三国女排平均发球破攻次数40次。总体而言,与其他三支球队相比,中国女排发球稳定好,但是发球破坏性、威力较小,整体发球效果不及巴西女排和美国女排,新队员在关键球的把握上发挥不稳定,失误率较高。三、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扣球平均得分率是37.13%,平均失误率是15.6%,其得分率明显低于巴西女排的52.17%,且失分率均高于其他三支球队。总体而言,在此次世锦赛中中国女排扣球整体效果不及其他三支球队。四、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强攻、快攻、立体攻和吊球得分比例分别为46%、41%、71%和59%,失分比例分别为26%、11%、11%和14%。从得分比例来说,中国女排的强攻、立体攻和吊球进攻的得分比例高于四国得分比例;从失分比例来说,中国女排的强攻和吊球进攻失分比例高于四国失分比例,立体攻失分比例低于四国失分比例,以较高的得分率和较低的失分率,在比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进攻时中国女排快速灵活多变的优势已逐渐丧失,快攻不快、成功率低、失误率高成为中国女排的主要短板。五、在本届世锦赛中,中国女排拥有平均拦网高度的身体条件优势,其拦网平均有效率是24%,虽然高于意大利女排的12%,但是其拦网有效率远不及巴西女排拦网有效率43%,拦网效果与巴西女排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在观看比赛时发现,中国女排队员拦网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网口争夺实力不强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女排 进攻效果 发球效果 扣球效果 拦网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前言13-25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13-15
- 一 选题依据13-15
- 二 研究意义和目标15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5-21
- 一 初步成立和发展时期16-17
- 二 腾飞时期17-18
- 三 下滑阶段18-20
- 四 重新崛起时期20-21
- 第三节 研究对象21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1-22
- 一 文献资料法21
- 二 专家访谈法21-22
- 三 录像观察法22
- 四 数理统计法22
- 五 逻辑分析法22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基本问题22-25
- 一 排球技术22-23
- 二 排球进攻技术23
- 三 排球进攻效果23-25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5-43
- 第一节 队员基本情况25-29
- 一 年龄25-26
- 二 身高26-27
- 三 扣球高度27-28
- 四 拦网高度28-29
- 第二节 中外发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29-33
- 一 发球净得分率比较30-31
- (一) 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30
- (二) 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30-31
- (三)中国女排VS意大利女排31
- 二 发球过网和发球破攻效果比较31-33
- 第三节 中外扣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33-40
- 一 扣球效果比较33-35
- (一) 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33
- (二) 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33-34
- (三) 中国女排VS意大利女排34-35
- 二 进攻打法比较35-40
- (一) 进攻打法使用频率比较35-36
- (二) 进攻打法使用效果比较36-38
- (三) 中国女排进攻打法使用效果比较38-40
- 第四节 中外拦网效果对比分析40-43
- 一 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40
- 二 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40-41
- 三 中国女排VS意大利女排41-43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43-45
- 第一节 结论43-44
- 第二节 建议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件48-51
- 个人简历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沛;王霞;;对2004年奥运会和2005年冠军杯赛中国女排进攻效果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2 顾伟农,杨丽嘉,林文_",何健,郑胜,傅世雄,钟贵钦,安宁;排球基本技术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3 谢红光;排球反向进攻战术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S1期
4 李今石;;排球二传队员的,
本文编号:710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1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