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夏季奥运会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夏季奥运会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摘要】:现代奥运会是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而构建的一个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它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了“奥林匹亚德”每四年一个周期的传统,借用和发展了某些仪式,吸收了公平竞争、奋勇拼搏、身心和谐发展的古代传统思想。但现代奥运会并不是古代奥运会的延续和翻版,它是在新背景下产生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现代奥运会初期沿袭了古代奥运会的传统,不允许女子参加,女性被第1届现代奥运会挡在了门外。但是,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对体育权利的不懈努力,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届奥运会上,首次设置了两个女子比赛项目,女子运动从此走进了新的历史阶段,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随后,愈来愈多的女性同胞参与到奥运会之中,这不仅使得参与者本身获得了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还促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女性逐渐在世界体育中占领了的一席之地。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以现代夏季奥运会女子比赛项目的前三名成绩为依据,借鉴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从女子竞技项目设置及参赛人数的发展变化、世界女子体育中各项群竞技项目竞技实力区域特征、中国自参赛以来的整体情况、影响女子体育发展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现代夏季奥运会女子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与古代奥运会相比,现代夏季奥运会在性别构成上更加合理,是相对于古代奥运会的巨大突破。世界女子体育无论是在项目的设置数量上,还是女子的参赛人数上,都有了量的突破、质的飞跃。虽然在数量上世界女子体育中的项目设置、参赛人数等还没有与男子达到完全一致,但是随着女子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女子项目已逐步缩小了与男子项目的差距,且随着花样游泳、艺术体操和女子垒球等项目的闪亮登场更是体现出女子体育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的提高,进一步体现出了女子体育在受关注的程度上不亚于男子,逐渐在世界体育竞赛中与男子平分秋色。总体来看,女子的项目设置较男子的更晚、发展时间更短、新兴项目更多,表现出女子在现代夏季奥运会中的项目设置方面呈良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女子竞技项目接踵而来,使女子的项目设置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和合理化。(2)奥运会世界女子体育的竞技水平正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着,女子的竞赛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奥运会中的女子项目不断突破自我,力求达到最高水平。无论是在田径项目、皮划艇项目,还是在游泳项目中,女子的竞赛成绩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奥运会纪录不断被刷新,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远,高度越来越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迈进,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需求,代表着世界女子体育的最高竞技水平。(3)各项群中比较优势区域的构成均不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但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体能主导类竞技项目比较优势区域除北美、中欧、西欧的竞技实力相对比较强且较为稳定外,苏联、独联体、南欧、东欧、东亚均曾出现在比较优势的区域之中;技战能主导类竞技项目比较优势区域前期主要包括西欧、北美地区,中期主要为苏联和中欧地区,后期主要包括东亚、北美等;而技心能主导类前期同样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地区,中期开始向东亚、苏联地区发展,后期则出现了东欧和南欧地区分的一羹;技能主导类的竞技项目中,比较优势区域集中在北美、北欧、中欧、苏联、东亚、南欧和东欧地区,比较优势区域涉及的地区数为稳定,说明这些地区在技能主导类的竞技项目中存在的优势足以支撑起其优势地位的巩固与发展;现在五项的主要优势集中在欧洲地区,北美和南美洲北部均仅有一次出现在比较潜优势区域之中,其优势明显不足与欧洲的西欧、南欧或中欧地区。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不断加强各地区的竞技实力,从而在现代夏季奥运会的竞技比赛中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4)随着女性思潮的解放,女性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现代夏季奥运会不断改革下,世界女子体育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发展。当然,世界女子体育快速的向前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教练员和运动员水平的不断提升。事实证明,在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科技更加发达的地区,,其相应的体育经费投入也相对较多:拥有更多的先进的器械和场地,拥有更多实力派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方能更好的促进该地区女子体育的向前发展。因此,世界女子体育的向前发展离不开女性思潮的解放,离不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教练员和运动员水平不断提升。(5)中国女运动员数所占的比例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状态:逐步超过男运动员的数量;且第二十四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后,中国女子所获奖牌总数及所占的比例均高于男子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在现代夏季奥运会中男女的参赛结构上及竞技实力等方面均呈现出“阴盛阳衰”的状态,中国女子在中国竞技体育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第23-30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中,中国女子比较优势项目高达12个,分别是乒乓球、跳水、羽毛球、举重、蹦床、射击、跆拳道、排球、射箭、体操、柔道和摔跤。其中,新兴项目在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比较潜优势项目则主要集中在拳击、游泳、击剑、帆船、棒垒球、足球、网球、赛艇、自行车、田径、艺术体操及手球等15个女子竞技项目中。
【关键词】:女子体育 竞技实力 区域性 比较优势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11.21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前言10
-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4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5
- 2.1 研究对象14
- 2.2 研究方法14-15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15-42
- 3.1 理论依据15-16
- 3.2 奥运会女子竞技项目参赛人数发展16-20
- 3.3 奥运会女子竞技水平的发展20-21
- 3.4 奥运会各项群竞技水平发展的区域特征21-30
- 3.5 影响奥运会女子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30-33
- 3.6 奥运会中国女子竞技水平的发展与优势项群33-42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42-45
- 4.1 结论42-43
- 4.2 建议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9
- 个人简介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宋代女子体育项目及其特点[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夏晓陵;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近代妇女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6期
3 谭锋,乐钟萍;试述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黄健;唐代女子体育的兴盛及其原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卢兵;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兴衰流变的历史考察[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6 章茹;李海峰;;从社会学角度解析我国女子体育的崛起[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肖宁;;对我国女子体育文化历史脉络的回溯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列论文之一[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黎莎;;比较近代中日女子体育之兴起[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4期
9 宋丽;潘华;;论20世纪的中国女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6期
10 马铮;张春燕;;中国女子体育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黎莎;;比较近代中日女子体育之兴起[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王云;;社会性别视域中的近代中国女子体育[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中国体育凤先飞[N];人民日报;2008年
2 代刚;中国女子体育:抒写新的光荣[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软式网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待续)[N];中国体育报;2000年
4 本报评论员;奥运改变妇女 妇女改变奥运[N];中国妇女报;2008年
5 史律 旅美学者;美国体育“阴盛阳衰”的法律秘密[N];华夏时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淼;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看女子体育地位的提高[D];苏州大学;2008年
2 赵玉婷;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演进及其社会基础[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王浩;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研究(1927-1937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梅玉;抗战时期成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5 赵\~;我国近代高校女子体育教育演进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6 夏季;现代夏季奥运会女子体育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7 潘勤;中国社会的三次转型与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贾致国;延安根据地时期女子体育开展状况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
9 付佳琪;20世纪三十年代天津女子体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彦;民国女子体育与女性意识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24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72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