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7-09-11 12:00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的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氏太极拳 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发展需求的必然。陈氏太极拳作为肢体动作的技击之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兼容多项。就“口头传统和表现而言”陈氏太极拳的本真性传承需要师徒间的语言传授。由于陈氏太极拳具有鲜明的血缘宗亲关系,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拳理传授是少数人参与的传承。陈氏太极拳来自劳动,源于生活。但是,农耕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动作名称和技法的形成过程却正在逐步消亡。如何避免消亡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进行了梳理。主要提出了以下传承路径:1.陈氏太极拳传承人制度的确立。传承人制度的确立是建立在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之上,同时确定其责任。形成激励传承的同时将以责任的问询方式,促使其责任在肩,又附有很强的荣誉感。2.陈氏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的完善。陈氏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围绕拳文化展开,结合地方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性集群性经济发展路径。3.注重传承本真的同时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保护区的建设是以创新型文化发展为指导,以太极拳发源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根文化,加强旅游服务。4.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加快建设网络陈氏太极拳文化。5.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多元化。在提倡动作创新的同时,对传统技法的保留是陈氏太极拳传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6.陈式太极拳和少林拳相结合。均是在社会发展背景的要求下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二者在现代传播和发展路径方面有着相似之处。7.陈氏太极拳在焦作地区学校教育中的统一。练习陈氏太极拳的目的是对健身效果的追求,动作运动符合陈氏太极拳特点的同时能够满足锻炼需要,这是对于校外不同群体锻炼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陈氏太极拳培训站点。站点教练员需要进一步对动作进行统一规范,能够形成统一的动作规格。8.加快大型基础项目设施的配备,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基础项目的建设需要不仅是物质条件的供给,更是维护工作和使用制度保障体系的健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氏太极拳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23
  • 第一节 选题依据12-13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3-20
  • 一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3-14
  • 二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4-20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任务20-21
  • 一 研究目的20
  • 二 研究任务20-21
  • 第四节 概念界定21-23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21
  • 二 陈氏太极拳21-23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3-26
  • 第一节 研究对象23
  • 第二节 研究方法23-26
  • 一 文献资料法23
  • 二 调查法23-24
  • 三 访谈法24-25
  • 四 数理统计法25-26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6-46
  • 第一节 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6-28
  • 一 太极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点26-27
  • 二 陈氏太极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7-28
  • 第二节 陈氏太极拳现状和发展有利因素分析28-33
  • 一 交通条件较为便利28-29
  • 二 焦作地区不断完善的太极拳管理体制29-30
  • 三 健身文化价值的认可促进其世界范围内传播30-31
  • 四 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的群体适应性广泛(增补)31-32
  • 五 太极拳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32-33
  • 六 传承人制度的完善为其提供保障33
  • 第三节 陈氏太极拳发展存在问题分析33-39
  • 一 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的异化33-34
  • 二 传承人在“非遗”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34-35
  • 三 陈式太极拳文化品牌意识的深化35-36
  • 四 陈式太极拳学校教育各自为阵36-37
  • 五 健身价值的量化认识模糊37-38
  • 六 陈氏太极拳对外传播制度化缺失38-39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中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路径选择39-46
  • 一 陈氏太极拳传承人制度的确立39-40
  • 二 陈氏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的完善40-41
  • 三 注重传承本真的同时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41
  • 四 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加快建设网络陈氏太极拳文化41-42
  • 五 陈氏太极拳技术动作多元化42-43
  • 六 陈式太极拳和少林拳相结合43-44
  • 七 陈氏太极拳在焦作地区学校教育中的统一44-45
  • 八 加快大型基础项目设施的配备,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45-46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46-48
  • 第一节 结论46
  • 第二节 建议46-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6
  • 附录A50-53
  • 附录B53-56
  • 访谈提纲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胜;陈氏太极拳教学的优化改革[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3期

2 韩雪;韩爱芳;;陈氏太极拳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思考[J];博击(武术科学);2006年04期

3 张东武;;陈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年07期

4 王怀东;;陈氏太极拳教学策略探微[J];运动;2012年03期

5 陈玉民;;解读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成书条件与过程[J];兰台世界;2013年18期

6 金太阳;我所认识的陈氏太极拳[J];中州今古;1996年06期

7 夏贵祥;;陈氏太极拳与人体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1997年02期

8 尚大海;文青云;;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J];金田;2013年12期

9 陈志强;;引爆丹田——怎样练好陈氏太极拳爆发力[J];精武;2006年07期

10 邵义会;;陈氏太极拳行步游身推手法[J];少林与太极;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兰萍;时静;;面向体验经济的传统武术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以陈氏太极拳为例[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明霞;陈氏太极拳传人捐助江油贫困生[N];绵阳日报;2008年

2 李春耕;山西陈氏太极拳培训中心成立[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剑路;《陈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刘强 项城市第二初级中学;浅谈对陈氏太极拳的认识[N];周口日报;2008年

5 苏凯邋徐丹;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N];驻马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罗盘邋史钧;陈氏太极拳的前世今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伟;英国太极学员与中华自然门学员进行武术交流[N];张家界日报;2008年

8 陈茁;我省入围20项 戏剧独领风骚[N];河南日报;2006年

9 蔡仁明;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新的发展机遇[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身体周刊记者 罗燕倩;习武先修德[N];东方早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婧君;基于目的论的《陈氏太极拳剑刀》英译实践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雷季明;洪洞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源流关系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3 朱超;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口述史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4 向岚峰;《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陈式太极拳》5-6段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5年

5 宋歆;解读与感悟:《陈氏太极拳图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陈小利;陈氏太极拳国外传播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刘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的选择[D];郑州大学;2016年

8 张元驰功;《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的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贾金钢;对陈氏太极拳足底压力的实验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1年

10 崔玉超;陈氏太极拳发展阶段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30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830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