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我国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中,体操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现有的体操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已有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研究不够全面、系统,且其普遍适应性较差。因此,对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构建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特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筛选出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并建立等级评价标准量表,旨在为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际的参考依据。通过总结当前国内外对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界定了体操教师、教学能力等相关核心概念。以体操教学为基点出发,从体操概述、体操教学特点、能力结构层次理论等方面重构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而对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具体构建。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基本素养、教学计划与评价4个一级指标;一般教学技能、特殊教学技能、教材研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基本资历、教学态度等8个二级指标;掌握和运用体操术语的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能力、教学仪表、自我评定能力等43个三级指标。2、通过指标权重计算分析,教学基本技能因子、教学研究能力因子、教学基本素养因子、教学计划与评价因子权重系数分别为0.333、0.308、0.223、0.136,特殊教学技能因子、教育科研能力因子、一般教学技能因子、教材研究能力因子、教学基本资历因子、教学态度因子、教学评价因子、教学计划因子权重系数分别为0.175、0.159、0.158、0.149、0.126、0.098、0.075、0.061,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教师教学能力受教学基本技能影响最大,体操教师教学能力受体操教学需要的特殊教学技能影响尤为重大,培养发展体操教师教学能力时应着重发展体操特殊教学技能。3、制定出易于操作性的“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表”,用来对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科学、公正、系统的评价,对教学能力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与评价,从而达到促进体操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体操教师 教学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3-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导论11-25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1-12
- 1.1.1 选题依据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21
- 1.2.1 相关概念的提出12-15
- 1.2.2 国内研究15-19
- 1.2.3 国外研究19-20
- 1.2.4 研究中的不足20-21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5
- 1.3.1 研究对象21
- 1.3.2 研究方法21-25
- 2 构建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25-31
- 2.1 体操概述25-26
- 2.1.1 体操概念25
- 2.1.2 体操的内容与特点25-26
- 2.2 体操教学特点26-27
- 2.2.1 教学中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27
- 2.2.2 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27
- 2.2.3 教学以单个动作为基础、组合动作为手段、成套动作为提高27
- 2.2.4 规范性、标准性、艺术性的教学27
- 2.3 能力结构理论27-31
- 2.3.1 二因素理论27-28
- 2.3.2 能力层次结构理论28-31
- 3 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57
- 3.1 指导思想、评价对象与目标的确定31
- 3.1.1 指导思想31
- 3.1.2 评价对象与目标31
- 3.2 整个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31-33
- 3.2.1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32
- 3.2.2 科学性与适用性原则32
- 3.2.3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32
- 3.2.4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32-33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3-45
-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33
- 3.3.2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33-34
- 3.3.3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34-45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检验45-48
- 3.5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48-53
- 3.5.1 因子分析概述48-49
- 3.5.2 权重系数的确定49-53
- 3.6 体育院校体操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表53-57
- 4 研究结论与展望57-59
- 4.1 研究结论57
- 4.2 研究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录161-64
- 附录264-67
- 附录367-70
- 附录470-71
- 致谢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旎;;论青年田径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及提高途径[J];四川体育科学;2006年04期
2 孙东阳;;影响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浅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3 周倩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扮演好教师新角色[J];学园;2013年11期
4 李德胜;王明远;;浅谈对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如辰,管晓莉;浅议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6 王国武;;论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年04期
7 李茂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阻滞因素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6年03期
8 彭玉高;;提高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16期
9 张雅丽;;谈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J];职业;2007年08期
10 马维平;季春元;何斌;毛平;;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四川省崇州市三江中学课题组;;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2 武旎;;论田径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及提高途径[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高杰;;人体解剖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1+2+3”模式的建立与实施[A];华东六省一市第22届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术年会暨山东解剖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杜振华;陈国民;冯剑;王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A];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利明;;提高山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管理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6 刘景夏;张兆东;;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星汉 本报记者 钱诚;凤冈实行教师教学能力等级评定制[N];贵州日报;2010年
2 赵锋;突破高职师资瓶颈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李清华;市开发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N];周口日报;2006年
4 王继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关键[N];新农村商报;2010年
5 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铁;工作改进研究在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中的应用[N];学知报;2011年
6 记者 唐景莉;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苏志刚;三方深度融合发挥示范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威;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的实现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晏杨春;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新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王倩;新课改视域下延安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4 杨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常亚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的效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苏丽莲;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馨敏;吉林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宋启艳;初任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黄氏桥莺;越南高平省高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10 周菲;TPACK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03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0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