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15-17岁)部分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4:23

  本文关键词: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15-17岁)部分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平衡独轮车 身体素质 青少年 实验研究


【摘要】: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将体育产业提升至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并列的高度。该文件突出了新技术、新科技对于体育用品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自平衡独轮车属于一项“科技改变生活”的极好案例,使出行、健身方式科技化、趣味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从而满足健身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需要;同时青少年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少年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标新立异、追求真知、追求灵活多变的需要。青少年在追求身体强壮、健康的同时对于自身的身体形态是否具有美感、心灵能否得到快乐和精神是否能够满足愈加重视。一些较为传统的体育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全部需要,他们需要新鲜的体育项目及活动方式来更好的舒缓学业压力并使身体强健。自平衡独轮车不但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在锻炼了使用者的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练习并喜爱上自平衡独轮车,养成自平衡独轮车运动的良好习惯,青少年将会利用学业之外的时间来健身。经常进行户外运动能够改变青少年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身心健康发展。自平衡独轮车便利、健康、娱乐的特性,使自平衡独轮车快速地被社会所接受,在公园中、学校内经常可以看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的人群。社会大众关于自平衡独轮车应如何正确地骑行、健康地骑行,使其从一项代步工具转化为能够被广泛采纳的锻炼方式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因目前国内对这项运动的相关研究缺乏,故本文有关自平衡独轮车对青少年部分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参考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抽取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高中部的60名年龄为15-17周岁的学生,其中20人为一组,分为了两个实验组及一个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6周的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并对练习时间加以区分,对照组除体育课及其他集体活动外不进行任何体育活动。通过评价指标对锻炼效果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实验前后受试者部分身体素质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自平衡独轮车运动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部分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运动协调能力。2.四十分钟的自平衡独轮车运动能够全面提升青少年的部分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运动协调能力而二十分钟的自平衡独轮车运动略有不足。
【关键词】:自平衡独轮车 身体素质 青少年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18
  • 1.1 研究依据10-12
  • 1.1.1 国务院倡导体育产业向科技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10
  • 1.1.2 青少年身心特点决定了运动项目选择的特殊性10-11
  • 1.1.3 自平衡独轮车作为新型代步工具被广泛应用11-12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文献综述13-18
  • 1.3.1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研究述评13-14
  • 1.3.2 健身器材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述评14-18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8-26
  • 2.1 研究对象18
  • 2.2 研究方法18-26
  • 2.2.1 文献资料法18
  • 2.2.2 专家访谈法18
  • 2.2.3 实验法18-24
  • 2.2.4 数理统计法24-26
  • 3 结果与分析26-38
  • 3.1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26-29
  • 3.1.1 同一组别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指标的比较26-27
  • 3.1.2 不同组别间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指标差值的比较27
  • 3.1.3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27-29
  • 3.2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耐力素质的影响29-31
  • 3.2.1 同一组别实验前后耐力素质指标的比较29
  • 3.2.2 不同组别间实验前后耐力素质指标差值的比较29-30
  • 3.2.3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耐力素质影响的分析30-31
  • 3.3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灵敏素质的影响31-33
  • 3.3.1 同一组别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指标的比较31-32
  • 3.3.2 不同组别间实验前后灵敏素质指标差值的比较32
  • 3.3.3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灵敏素质影响的分析32-33
  • 3.4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33-38
  • 3.4.1 同一组别实验前后运动协调能力指标的比较33-35
  • 3.4.2 不同组别间实验前后运动协调能力指标差值的比较35
  • 3.4.3 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运动协调能力影响的分析35-38
  • 4 结论与建议38-40
  • 4.1 结论38
  • 4.2 建议38-40
  • 致谢40-42
  • 参考文献42-4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4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安三虔;;基底抗d自平衡奻j法[A];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卷)[C];2012年

2 李国祥;孙丹辰;;自平衡检测技术在大直径深桩基中的应用[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杰明;崔良溶;张海晖;;自平衡高频摇振机的原理与应用[A];全国特种纸技术交流会暨特种纸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鲍协文;张中明;蔡珍梅;;生态环境电平的制限趋向[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崔小明 通讯员 姚徐敏;“宁波智造”机器人亮相天安门广场[N];宁波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阳;两轮自平衡小车建模及其姿态平衡控制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程永胜;基于体感交互的自平衡车研究与设计[D];燕山大学;2015年

3 宫文文;直立式双轮自平衡运动小车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4 朱年华;两轮自平衡电动车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珏;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5年

6 张阳;基于视觉的自平衡小车协同行进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盛柠;自平衡独轮车运动对青少年(15-17岁)部分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吴广鑫;坐式两轮自平衡车的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钟玉斌;自平衡挡墙体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张志虎;自平衡挡墙的适用性和经济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2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