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乒乓球男子攻削结合打法历史沿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乒乓球男子攻削结合打法历史沿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纵观乒乓球发展的历史,削球打法由20世纪初开始经历了稳削、逼角反攻、削转与不转、削中抢攻等发展变化,直到90年代出现以攻为主削为辅的攻削结合打法与以削为主攻为辅的削攻结合打法。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削球类打法在世界锦标赛团体赛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世界乒坛男子除了韩国的削攻结合打法运动员朱世赫、奥地利的原中国队运动员陈卫星曾在第47届世乒赛有过上乘表现外,以丁松为代表的攻削结合打法已近消失。与此相反,由于女子运动员力量的限制,弧圈球技术没有达到男子运动员所能达到的高度,因而,攻削或削攻结合打法依然活跃在世界乒坛高峰。本文以我国“百花齐放”的技术发展政策为领引,从优化我国乒坛技术生态环境出发,通过相关文献的研读和分析,了解削球类打法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乒乓球运动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男子削球类打法发展困境的原因、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梳理,研究男子攻削结合打法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削球类打法运动员曾为了国家的荣誉,发挥出“秘密武器”的作用,同时,使各类打法之间相互促进,对优化我国乒坛技术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2、弧圈技术快速发展并成为主流打法制约了男子削球类打法的发展,若世界乒坛长期以单一的进攻打法形态存在,不利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3、规则与器材的不断变化拓展了男子攻削打法发展的空间;4、贯彻“百花齐放”政策,不失时机地发展男子攻削打法,将对优化中国乒坛技术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5、攻削打法运动员的选材可从启蒙培养与运动员转型两个方面进行。对发展我国男子攻削结合打法提出如下建议:1、用政策保障少年攻削打法运动员的成长环境;2、攻削打法运动员在技术上要发展突出旋转与变化的多种过渡技术,形成以进攻为主的多元性攻削打法;3、加强对男子攻削打法训练方法的改革,提高攻、削弧圈球的能力。
【关键词】:乒乓球 男子 攻削打法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6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6
- 1.3.1 关于削球类打法的发展11-13
- 1.3.2 关于削球类打法运动员的培养13-16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6-18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研究方法16-18
- 2.2.1 文献资料法16
- 2.2.2 逻辑分析法16
- 2.2.3 访谈法16-18
- 3 结果与分析18-32
- 3.1 削球打法发展的历史沿革18-24
- 3.1.1 削球打法的全盛时期19
- 3.1.2 进攻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削球打法的变革19-20
- 3.1.3“百花齐放”的技术发展政策,优化了中国乒坛技术生态环境20-21
- 3.1.4 艰难时期“秘密武器”屡立战功21
- 3.1.5 规则的变化使削攻结合打法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21-22
- 3.1.6 弧圈球打法的天下——使男子削球类打法沉寂22-23
- 3.1.7 攻削结合打法——削球类打法的曙光23-24
- 3.1.8 削球类打法的现状24
- 3.2 影响男子削球打法发展的因素24-26
- 3.2.1 弧圈球技术发展对削弧圈球技术的影响25
- 3.2.2 削球打法运动员的培养周期长25-26
- 3.2.3 器材、规则改革为削球打法带来的影响26
- 3.3 男子攻削结合打法的发展对策26-32
- 3.3.1 贯彻“百花齐放”政策,优化中国乒坛技术生态环境26-27
- 3.3.2 利用器材、规则改革的机遇,有计划的发展攻削打法,,促进技术生态环境的发展27-28
- 3.3.3 树立以削助攻的指导思想28-29
- 3.3.4 提高攻削结合打法对抗弧圈球的能力,发展多元性攻削结合打法29-30
- 3.3.5 关于攻削结合打法运动员的培养30-32
- 4 结论与建议32-34
- 4.1 结论32-33
- 4.2 建议33-34
- 参考文献34-36
- 附录36-37
- 致谢37-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芹;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0年04期
2 李燕;第5届“东泰杯”女子世界杯乒乓球比赛述评[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3 林丽珍;“柳州乒乓球现象”与广西乒乓球运动再振兴[J];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4 林丽珍;广西乒乓球滑坡原因及对策初探[J];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5 ;网球、乒乓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1年09期
6 高力翔;乒坛“十佳”女教练——记江苏省乒乓球女队主教练靳鲁芳[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年02期
7 龙舞;相持球技术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性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8 汪英,曹肇为;析情绪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乒乓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2年11期
10 ;乒乓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辉;;乒乓球比赛的系统观察与计算机模拟诊断[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唐建军;;规则修改对乒乓球比赛观赏程度影响的研究[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颖华;张辉;赵霞;;乒乓球比赛临场统计分析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赵养清;;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乒乓球比赛技战术效能评估[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5 赵昀;;丁宁乒乓球比赛中组合技术模拟分析[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6 唐建军;李超;;乒乓球进攻打法技术体系构成及在比赛中运用的研究[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刘颖华;张辉;赵霞;;乒乓球技战术视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荣银超;;对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技术中身体重心的再认识[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9 肖丹丹;陆志清;乔云萍;吴瑜;;乒乓球比赛技战术的视频快速反馈与诊断方法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成波锦;;第29届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前三板技术分析[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乒乓球比赛项目规则要点[N];人民日报;2007年
2 魏明辉;“商业银行杯”迎奥运社区乒乓球大赛开拍[N];抚顺日报;2008年
3 记者 常青 实习生 雷洁;市直单位妇女迎国庆乒乓球比赛开幕[N];延安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农福盛 梁培功;天等“乒乓球屯”见闻[N];广西日报;2004年
5 李才良;培养中国乒乓球人才的摇蓝[N];四川政协报;2004年
6 王小平邋刘立军 郑欣然;东城9万群众挥拍迎奥运[N];北京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朱国芳 蒲学光;我省乒乓球越打越火[N];贵州日报;2006年
8 薛娟娟;借奥运东风 弘扬“全民健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王佳;乒乓场馆的赢因素[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张于牧邋周丽英;九三学社中央举办“新农村建设农民乒乓球比赛”[N];团结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钟宇静;开发中国乒乓球市场的基本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2 陈家鸣;乒乓球比赛战术的博弈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王杰;基于人工智能的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诊断与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兰彤;中国乒乓球职业化管理体制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肖丹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邹军华;信息技术视野下的乒乓球运动技能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清;我国大学生乒乓球赛事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张宇飞;城市大众乒乓球市场参与型消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洋;辽宁省社会中层乒乓球爱好者的活动状况调查与坚持锻炼的多因素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4 李克非;关于我国乒乓球消费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徐君伟;我国乒乓球硕士研究生竞技水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谢虎;湖北省部分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7 周保宏;西安地区农村全日制高中乒乓球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8 黎爱珠;乒乓球实践及其教育功能拓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爱武;武汉体院乒乓球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探讨[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10 余娟;西安市业余乒乓球培训市场调查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8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4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