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P通道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TRP通道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1目的:不习惯或剧烈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损伤导致了肌力下降、延迟性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研究发现,针刺干预可以快速恢复离心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但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最新研究发现,TRP通道与针刺效应有关。本实验采用离心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动物模型,旨在探讨针刺促进骨骼肌超微结构恢复的作用机制。2方法:9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运动组(E)、运动针刺组(EA)与运动针刺阻断剂组(EAI)。C组自由饮食,运动组采用动物跑台下坡跑离心运动方式,进行90min下坡跑(坡度为-16°,速度为16m·min-1)运动。E组运动后无任何干预恢复措施;EA组运动即刻,用直径0.25mm毫针纵向斜刺两侧趾长伸肌,并留针4min;EAI组运动后即刻,于大鼠尾部静脉注射TRP通道阻断剂Gd Cl3溶液,30min后针刺。2 h、6 h、24 h、48h、120 h后,分别取各组大鼠趾长伸肌,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用Image J(NIH)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不同时相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Z线断裂、模糊、水波纹),线粒体形态(面积、周长、圆度、费雷特直径、纵横比、形状因子)和数量变化,相邻线粒体间的高电子密度位点(inter mitochondrial junctions,IMJs)数量变化和肌膜胞膜窖数量变化。3结果:3.1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E、EA、EAI三组Z线完整程度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严重损伤时间均出现在24 h,但针刺组损伤程度最轻,TRP通道阻断剂非常显著的减弱了针刺效应。3.2肌原纤维间线粒体形态变化:EA与E、EAI相比,肌原纤维间线粒体面积、周长、费雷特直径、形状因子右移,圆度左移,且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 h、24 h线粒体形状因子有极显著性增加(P0.001),48 h和120 h稍有下调。3.3肌膜下线粒体形态变化:EA与E、EAI相比,肌膜下和肌原纤维间线粒体面积、周长、费雷特直径、形状因子右移,圆度左移,且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EA与E相比,形状因子在6 h有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在24 h有极显著性增加(P0.001)。EA与EAI相比,形状因子在6 h、48 h有极显著性增加(P0.001)。3.4肌原纤维间线粒体数量变化:E、EA、EAI三组肌原纤维间线粒体数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4 h最少。针刺干预组24 h之后迅速上升,运动组和针刺阻断剂组虽然在24 h后上升幅度不如针刺干预组显著。3.5肌膜下线粒体数量变化:E、EA、EAI三组肌膜下线粒体数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24 h,针刺干预组肌膜下线粒体数量最多,EA与E相比,24 h有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48 h有显著性增加(P0.05);EA与EAI相比,2 h有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24 h,48 h有极显著性增加(P0.001)。3.6 IMJs数量变化:E、EA、EAI三组肌膜下和及原纤维间线粒体IMJs数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24 h,但针刺干预组数量最多,TRP通道阻断剂非常显著的减弱了针刺效应。3.7胞膜窖数量变化:E组胞膜窖数量均高于EA组和EAI组,E组和EA组峰值均出现在24 h,EAI组总体趋势变化不大。4结论:4.1一次急性离心运动会引起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胞膜窖、IMJs数量增加。4.2针刺通过激活TRP通道,增加线粒体融合及IMJs数量,加强胞膜窖对线粒体的修复作用,促进骨骼肌超微结构恢复。
【关键词】:骨骼肌 离心运动 针刺 TRP通道 线粒体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前言9-11
- 第2章 文献综述11-21
- 2.1 针刺干预治疗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损伤研究现状11-12
- 2.2 针刺干预效应与TRP通道的关系12-16
- 2.2.1 TRP通道生物学作用12
- 2.2.2 骨骼肌TRP通道生物学作用12-14
- 2.2.3 针刺对骨骼肌TRP通道的影响14-15
- 2.2.4 针刺干预效应与骨骼肌线粒体的关系15-16
- 2.3 针刺干预效应与胞膜窖的关系16-19
- 2.3.1 胞膜窖和窖蛋白的生物学作用16
- 2.3.2 骨骼肌胞膜窖和窖蛋白的生物学作用16-17
- 2.3.3 窖蛋白与TRP通道、线粒体的关系17-19
- 2.4 针刺干预效应与骨骼肌线粒体网络的关系19-20
- 2.5 研究方案20-21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1-26
- 3.1 实验对象及饲养条件21
- 3.2 动物分组和实验方案21-22
- 3.2.1 动物分组21
- 3.2.2 实验方案21-22
- 3.3 标本采集与处理22
- 3.4 仪器设备与试剂22-23
- 3.4.1 主要仪器设备22-23
- 3.4.2 主要试剂23
- 3.4.3 实验溶液配制23
- 3.5 指标检测与方法23-25
- 3.5.1 透射电子显微镜23-24
- 3.5.2 血液指标测定24-25
- 3.6 统计学分析25-26
- 第4章 实验结果26-48
- 4.1 离心运动及针刺后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26-28
- 4.2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线粒体形态分布和数量变化28-39
- 4.2.1 肌原纤维间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28-33
- 4.2.2 肌膜下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33-39
- 4.3 骨骼肌IMJs与线粒体电子密度、嵴角度变化的关系39-40
- 4.4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骨骼肌IMJs数量的变化40-42
- 4.4.1 肌膜下线粒体IMJs数量的变化40-41
- 4.4.2 肌原纤维间线粒体IMJs数量的变化41-42
- 4.5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骨骼肌胞膜窖形态、数量的变化42-45
- 4.6 离心运动及针刺干预对血液指标的变化45-48
- 4.6.1 大鼠血清H2O2含量变化45-46
- 4.6.2 大鼠血清MDA含量变化46-47
- 4.6.3 大鼠血清LDH活性变化47-48
- 第5章 分析讨论48-51
- 第6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鸿雯;马良宵;刘玉祁;朱江;;“病、穴、刺、时”与针刺疗效关系刍议[A];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漾;曾宪容;刘鸣;杨友松;;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国内外研究对比[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苑鸿雯;马良宵;朱江;;“病、穴、刺、时”与针刺疗效关系刍议[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钟辉;李国彰;;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丁瑞庆;刘书坤;;针刺与全息的相关讨论[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陈文君;;定量肌电图评估脑卒中后前臂痉挛针刺疗效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7 bF志德;王荣;;试论患者心理因素与针刺疗效之关系[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苏崇泽;;踝关节扭伤针刺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9 周骥;;左手手法在针刺中的作用[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10 张智泉;;“神”在针刺中应用初探[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苏省淮安市城中人民医院 李明高 李德臣 李树人;“面瘫发病一周不宜针刺”观点不当[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研究室研究员 刘存志 整理 崔芳;针刺疗效评价应考虑多重因素[N];健康报;2012年
3 黄碧玉 龚顺波 林丽莉;针刺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效果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邵素菊 李鸿章 河南中医学院针推学院 邵素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治神是针刺治病关键[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针刺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黄石市中医院针炙科主任 彭易雨;治疗面瘫并不难[N];黄石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郑访江;郑毓琳和他创立的 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哲;针刺辅助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的临床研究和基于fMRI的神经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晴格(N.Munkhchimeg);针刺治疗中风病不同时效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陈銮香;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85例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洪丽妃;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免疫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刘竞雄(Liu Ching-Hsiung);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针刺疗效评估:一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张卫;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针刺涌泉延缓衰老的差异表达基因谱[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7 黄勉雄;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质量评价及其临床用穴规律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申荆华;针药治疗鼻鼽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门聪;针刺神经电信号编码与解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赵万标;针刺改善局灶性脑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遥;不同针刺频次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姜博;针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影响的初步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3 叶梅聆;TRP通道在针刺干预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4 岳延荣;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林晓辉;针刺与刺血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褚芹;针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宋丹平;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汪田;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正交设计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杨玉钿;针刺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杨阳;耳背放血配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3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7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