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3年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贾超凤的多年训练研究
本文关键词:2010-2013年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贾超凤的多年训练研究
【摘要】:女子马拉松作为我国田径的优势项目,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自孙英杰、周春秀等老将的相继退役,我国女子马拉松成绩有所下滑,近年成绩徘徊不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长期以来都没有再次突破2h20min大关,这说明,我国在女子马拉松训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待解决。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方法,提升我国女子马拉松成绩显然成为科研人员以及教练员面前的重大课题。从训练实践中归纳、总结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升华,是运动训练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优秀运动员成功训练经验的总结,更具有实际意义。贾超凤是国内优秀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曾获得过全运会女子马拉松项目的金牌,成绩的获得必然有其训练的成功之处。因此,本文欲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贾超凤的多年训练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分析其多年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负荷量与强度,旨在归纳出贾超凤多年系统训练的特点与规律,希望能对我国的女子马拉松训练提供参考。本文以贾超凤十二运会前的训练作为案例,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贾超凤的多年训练安排(训练周期的划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变化)和十二运会前年度训练安排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贾超凤在最佳竞技阶段围绕全运会展开训练,区间4年周期采用调整、加量、加强度和大赛年模式,年度配以马拉松比赛作为杠杆,通过赛练结合逐步提高竞技表现能力。2.在年度训练中,贾超凤采用单周期双高峰模式或双周期模式,全年训练48周,一般安排2个基础训练期、2个赛前强化训练期、1个引导训练期和1个恢复期,参加2次马拉松比赛。3.贾超凤采用的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高原训练法、组合训练法贯穿于年度训练体系中,而在每个阶段、周期上选择内容、方法、手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基础训练周与恢复周多安排于持续训练法、组合训练法;赛前周则更倾向于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4.从比赛结果来看贾超凤的训练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广大教练员认真总结学习,并将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训练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建议:1.速度训练仍然是马拉松训练的重点,在以耐力训练为基础的情况下要增加速度训练的比重以及训练的实效性。2.马拉松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体现在教练员对运动员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效果,训练效果的好坏体现在保障性条件的充分与否,所以,现代马拉松训练一定要充分考虑马拉松训练方法体系中的保障性软件内容和保障性硬件内容在训练中的作用3.马拉松属于超长距离耐力项目,对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要求非常高,因此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氧耐力储备训练,建议重大马拉松比赛的赛前训练一般应为4-5个月为宜,以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达到理想的竞技状态。4.贾超凤在速度耐力与力量训练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代表性,对国内其它省市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具有参考价值,建议女子马拉松教练员借鉴。但由于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社会、文化以及身体结构等方面有较大不同,所以,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制定适合运动员本人的训练计划,并对薄弱环节加强训练。
【关键词】:马拉松 负荷量 负荷强度 混氧代谢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22.8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选题依据12-21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理论背景12-13
- 1.1.2 现实背景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1 研究目的13-14
- 1.2.2 研究意义14
- 1.3 文献综述14-21
- 1.3.1 国内外关于马拉松训练的研究14-17
- 1.3.2 关于国内外马拉松运动赛前训练的分析与研究17-19
- 1.3.3 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的相关研究19-21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3
- 2.1 研究对象21
- 2.2 研究方法21-23
- 2.2.1 文献资料法21-22
- 2.2.2 访谈法22
- 2.2.3 数理统计法22
- 2.2.4 个案研究法22-23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3-52
- 3.1 贾超凤区间性多年训练安排分析23-37
- 3.1.1 区间性多年训练周期划分的分析23-27
- 3.1.2 区间性多年训练中的负荷变化分析27-33
- 3.1.3 区间性多年训练中赛前训练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分析33-37
- 3.2 2010年-2012年贾超凤全年重大赛事训练分析37-42
- 3.2.1 2010至2012年度重大赛事准备期的训练安排和方法手段分析38-39
- 3.2.2 2010至2012年度重大赛事强化适应期的训练安排和方法手段分析39-40
- 3.2.3 2010至2012年度重大赛事强化期的训练安排和方法手段分析40-41
- 3.2.4 2010—2012年度重大赛事调整比赛期的训练安排和方法手段分析41-42
- 3.3 2013年度贾超凤备战全运会阶段训练分析42-52
- 3.3.1 2013年度贾超凤备战全运会大周期的划分42-43
- 3.3.2 贾超凤全运会不同阶段周训练安排分析43-47
- 3.3.4 贾超凤赛前的负荷变化分析47-49
- 3.3.5 赛前不同阶段周期的训练内容比例分配与负荷特征分析49-50
- 3.3.6 训练目标与比赛成绩的比较分析50-52
- 4 结论与建议52-54
- 4.1 结论52-53
- 4.2 建议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少华,于奎龙,刘武,敬龙军,叶婷;中、日女子马拉松项目实力比较及发展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牟少华;于奎龙;刘武;敬龙军;田勇;叶婷;;我国女子马拉松竞技现状、相对落后原因及备战29届奥运会的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于奎龙;牟少华;魏俊民;张云生;;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相对落后原因及备战29届奥运会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年04期
4 冯兆丽;和锡建;徐蒙;康小惠;;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陈军;;我国女子马拉松竞技水平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6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7 吴长稳;于奎龙;;世界女子马拉松项目竞争格局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8 王世涛;;对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张淑晶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吴长稳;于奎龙;;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发展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03期
10 吴长稳;于奎龙;;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发展因素的层次模型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恒;丁俊华;董玉峰;宋继新;陶胜国;袁林;宋淑英;董玉萍;;女子马拉松队备战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期间身体机能监测情况[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崔志鹏;冯维斗;邹晓峰;;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3 牟少华;于奎龙;刘武;敬龙军;田勇;;我国女子马拉松竞技现状、相对落后原因及备战——29届奥运会的对策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特征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石宏杰;;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成绩演变及发展对策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特征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张迪;;对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备战大邱世锦赛营养与生化指标监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王林;王淑华;;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白雪赛前训练学特征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四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丁俊华;张立恒;袁林;陶胜国;宋淑英;邹晓峰;;我省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特征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罗丹;女子马拉松:谁是第三人[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张志忠;曹茉婕创青海女子马拉松历史最好成绩[N];青海日报;2012年
3 记者 葛会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女将包揽前三[N];中国体育报;2007年
4 葛会忠;逆风飞翔没卷起蝴蝶效应[N];中国体育报;2007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葛会忠;周春秀需要团队支持[N];中国体育报;2006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叶珠峰;多参加高水平比赛 可增强自信[N];中国体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葛会忠;中国女子马拉松有了新面孔[N];中国体育报;2006年
8 葛会忠;周春秀:日本是我们最强对手[N];中国体育报;2007年
9 侯珂珂;中国小将闪耀国际马拉松[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王玉华 记者 汪永安;“数字跑鞋”助力田径突破[N];安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焦芳钱;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奎龙;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技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段礼贤;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发展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刘晓云;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期的机能监控[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李燕;我国女子马拉松最佳体能分配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莹莹;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备2014年亚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6 徐军亮;吉林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4年
7 伏中杰;2010-2013年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贾超凤的多年训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史继祖;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过度训练的诊断与身体恢复系统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卢彦;平原、高原训练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D];吉林体育学院;2012年
10 蒙恩;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化监控[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8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99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