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TST的多团队学习和效能关系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MTST的多团队学习和效能关系的实验研究
【摘要】:近年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团队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迅速发展,但是关于多团队学习的研究并不多见,多团队学习与效能间的关系研究更是新兴课题。本文对多团队学习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团队学习的概念构思,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以21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盲法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组织行为学》网络平台验证多团队学习与学习效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非多团队学习与多团队学习对效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多团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多团队效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网络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有显著影响。多团队学习的研究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MTS理论 多团队 多团队学习 效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071139,起止时间:2011.1-2013.12) 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高教函(2010)11号,起止时间:2010-201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JCGL10YB,起止时间:2011.6.30-2013.6.30)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编号:1010XJ1512008,起止时间:2012.11-2013.11)
【分类号】:G424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世纪60年代起源的人际沟通理论、组织学习理论[1-3],到90年代的知识共享理论,再到团队学习理论[4,5],学习方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目前,多团队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余春;;基于MTS理论的浙江民营企业团队学习水平的调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3期
2 肖余春;学习型团队三维特征结构与团队效能关系的现场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3 金杨华;王重鸣;杨正宇;;虚拟团队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翔;李翠;;团队绩效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2 宋智勇;;组织学习对家族企业成长作用的思考[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年05期
4 陈国权;宁南;李兰;赵慧群;;中国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管理学报;2009年05期
5 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05期
6 何斌;王学力;魏新;吴菊华;;管理实验与实验管理学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5期
7 何斌;孙静;吴菊华;董振宁;;跨文化远程虚拟团队及其管理[J];公司治理评论;2010年03期
8 王洋;;大学生团队学习的障碍研究[J];北方经贸;2012年08期
9 曲刚;李伯森;;软件外包项目复杂性下的交互记忆系统与知识转移[J];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10 李海刚;吴蓓蕾;李亚芳;白丽;;网络环境下新产品开发知识团队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余春;谢小霞;周红丽;;基于MTS理论的体验式团队学习类型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知识型企业为例[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学东;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石友梅;符号空间复杂信任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龙飞;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组织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7 董升平;企业人—任务互动的集成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文勤;知识团队自省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汪洁;团队任务冲突对团队任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姚景照;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剑珠;共享心智模型、团队凝聚力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梅凤;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耿科化;社会资本、多团队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谢小霞;学习风格和团队体验式学习水平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孟潇;研究型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团队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虎伟;虚拟团队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记忆系统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王颖;知识异质性、共享心智模式与研发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李金蹊;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对团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康健;成员多样化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芸芸;软件项目团队信任和冲突对共享心智模型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正宇,金杨华,王重鸣;基于认知取向的虚拟团队整合研究新趋势[J];人类工效学;2004年03期
2 肖余春;企业团队成员三维角色水平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4期
3 肖余春;学习型团队三维特征结构与团队效能关系的现场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余春;现代企业创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成锋;;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效能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20期
2 赵明仁;;美国教师教学标准的价值观与效能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1期
3 黄安江;借助信息技术 促进课堂教学[J];教育信息化;2003年06期
4 徐立明;;责任意识生成的情感机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5 任锋,郑全全;教师的集体效能感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2期
6 王丽君;;关注教师心理品质在教育教学中的效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7 朱超华;彭红光;林君芬;;增强服务效能 促进科学发展——广东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政策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8 王静;论教学效能的提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9 陈娜;;准确把握目标教学的目标定位[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年09期
10 李娅;浅谈实验教学最佳效能的追求[J];机械职业教育;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永江;;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效能[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陈庭来;任建华;;学校效能的交易成本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晓明;李传玲;;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凤兰;王世华;张新蕾;石秀印;;民主与专制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化效应[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淑萍;;研以致用:区县教科室教育科研个案剖析[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冬;转变作风促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2 ;张店区教育局规范中求效能[N];淄博日报;2007年
3 江苏省淮安市人大常委会 张益宝 倪明;实施“三项制度” 增强建议办理效能[N];人民代表报;2009年
4 记者 王彩华;强化监督 全市严格规范教育收费[N];广元日报;2006年
5 王晓芜;促成“三效”是目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6 叶莎莎;有效发展:优质教育的价值诉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局长 陈宇卿;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起点[N];文汇报;2008年
8 句容市教育局 滕秀平;教师管理须超越规范[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9 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课题组;“有效学校”研究:现实的迫切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记者 张亚德;抓住重点 注重实效 全面提高整体水平[N];保定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艳;公开课效能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宋俭;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石雷山;教师集体效能及其与学校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玲;教师继续教育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剑;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心理冲突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芳芳;提升学生文化的育德效能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峰敏;优化教研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唐月芬;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实证研究: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的差异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34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3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