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学论与美国课程论:在中国的误读与误解
本文关键词:苏联教学论与美国课程论:在中国的误读与误解
【摘要】:我国在对苏联教学论和美国课程论的借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读和误解,比如,在引介苏联教学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养"和"教养内容"的高度关注;在引入美国课程论的过程中忽视了其对"教学"和"民主精神"的关注。造成这些误读和误解的根本原因是对源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研究范式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所以,走出目前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从本源上认识这两大范式,以纠正目前我国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学论 课程论 教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学论学科群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欧洲经验”(11JYA880016)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尽管19世纪曾一度是美国大举向欧洲(尤其是德国)学习的时代,而且德国教育理论在美国曾盛极一时,但到了20世纪美国人并没有沿袭德国的教育学(Padagogik)和教学论(Didaktik)传统,而是根据本国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传统开创了教育科学(Educational Sciences)和课程论(Curri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2 王鉴;如何认识课程论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J];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02期
3 徐继存;教学论观念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彭正梅;;德国教化思想研究[J];教育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娜;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李海艳;;《现代教育管理专题》课程教学反思[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5 张存智;任全录;孔斌;;“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宁夏涉农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6 唐静萍;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王宏伟;翟淼;沈静;;高职院校“基础”课参与式教学法初探——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10 范红军,何建军;论高师历史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地位研究之综述——与教学论诸范畴关系的讨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体系构建状况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覃兵;;论我国二十年来教学原则的批判反思与创新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同泉;;烟草行业网络远程培训的实践与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6 陈洁;;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伍玲婵;汪洋;曾垂凯;;新时期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目标定位探析——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妍蓉;;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凯文娟;;基于泰勒原理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浅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丁长江;李宏斌;李政;徐家宁;;整合化学学科课程内容,创新化学学科课程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国强;2000-2008年美国、英国体育教学研究状况及趋势[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雷;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玲;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S2期
2 吴忠良;曾雅茹;;从教学论到课程论:主体性教育研究主导范式的转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邓宗怡;匡芳涛;;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兼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丁邦平;;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5 令狐艳丽;;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7期
6 郝志军,高兰绪;论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7 王光明;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8 陈侠;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03期
9 杨小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兼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12期
10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向阳;;陶行知论教学与现行教学论[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高天明;;试析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传德;;夸美纽斯及其《母育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采;;夸美纽斯论学前儿童智慧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熊红;;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八)——夸美纽斯的学校管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地位研究之综述——与教学论诸范畴关系的讨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朱汉民;;《智育志》导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华程 桓公;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课题组;2003年:教育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檀传宝;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夸美纽斯:孤独的拓荒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萧瀚;为什么“毁”人不倦?[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8 闫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心武;从《四百击》说起[N];检察日报;2003年
10 张圣华;为教师读专业素养图书找门道[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5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6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海深;中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陶晶晶;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玲;我国课程论建构理路的“后课改”反思[D];渤海大学;2012年
4 刘彩梅;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党亚丽;中学化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军生;传统教学论的伦理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40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4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