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谈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卓越教师既从质的因素影响教育的优劣程度,又从量的因素影响教育的若干方面及其下位层次的各个部分。卓越教师具有深透感悟、理解、实践教育本质的能力,自主的教育研究能力以及超凡的人格魅力。从教学、科研、为人三方面构建卓越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有效地探索普通教师走向卓越教师的实践性路径,亦能使卓越教师在评定中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满足,并坚定其持续地自我超越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以自身榜样的力量凝聚我国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推动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卓越教师 特质 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农村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12YJA88006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卓越教师的概念内涵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通过培养教师反思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教师教育界兴起,进而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先后在各地建立了教师进修学校。2000年12月,北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中英;;准备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J];中国教师;2008年23期
2 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兴林;;美国杰出大学教师的卓越教学及启迪[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年03期
2 钱雯;;论卓越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3 刘利平;朱广东;;浅谈卓越教师的标准及其培养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S5期
4 王向华;;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政治卓越教师素质探析[J];学理论;2013年21期
5 瞿惠芳;蒋荣;;高校骨干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陈光伟;;高师卓越英语准教师培养管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刘久成;;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标准·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1年Z1期
8 王向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卓越教师的内涵及职前培养路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3期
9 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旭东;;教师资格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志明;黄海燕;曾平生;;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20期
2 杨俊凯;构建经济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浙江统计;1996年08期
3 吴文林,李霞;消费水平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咨询;2005年02期
4 张益新;梁耀能;;关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05年12期
5 王玉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模糊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王雪华;葛冬雪;;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孔凡哲;王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评价发展的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8 张峰;胡艳连;;模糊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马海萍;;大学生创新学习思维及对策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黄琦;余禾;王相平;;城市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亮;钱家航;雪梅;;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以云南省武定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刘晓波;;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网络层次分析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晓波;张俊容;;基于ANP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玉娜;李洋;;创建宜居城市的初步探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6 舒伟;张晶;严丽平;周铭;;上海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程瑶;马放;杜大众;王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王仰东;;高技术服务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初探[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内蒙古财经学院课题组;;基于内部审计为主体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构建[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昌法;;关于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 对策及评价指标体系[A];北京市第十二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申;如何确立地勘单位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谢世强;国家发改委公布纯碱硫酸清洁生产评价体系[N];中国工业报;2007年
3 通讯员 郑斌;重庆社科院完成市委市政府重点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会长 桂强芳;避暑旅游与“贵阳指数”[N];贵州日报;2007年
5 吉建;公司输变电工程造价评价指标和造价分析报告通过审定[N];国家电网报;2007年
6 孙昂;我省制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N];江苏经济报;2007年
7 张毅邋王优玲;我国将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N];中国质量报;2007年
8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于鸿君;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记者 吴跃强;南昌荣膺“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N];南昌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马士龙;北京推出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N];中国信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地理信息工程综合评价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闫进宏;领导集体的领导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琳;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任广鑫;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凯;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王曲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程广仁;卫星运营企业规模经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肖英;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琛;绿色变电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俊芳;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度[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庄成杰;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测评[D];湖南大学;2009年
4 曹建东;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刘红娟;油茶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尤小象;运动休闲产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毛智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输电网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8 宋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企业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赵进;灌区干旱评价系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许树芳;高危城区应急救援体系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40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40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