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表演与自我呈现—“观展”范式下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
本文关键词:想象表演与自我呈现—“观展”范式下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
【摘要】:“观展”范式为21世纪的受众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样本,成为继霍尔“解码和编码”理论之后最为重要的受众研究范式。与以往范式不同的是,该范式将研究立足点落定于“认同”,认为受众利用媒介进行想象性表演,通过表演获得自我认同。 本研究以“观展”范式为理论框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J市382名中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本研究将自我认同分为自我形象认同、自我身份确认感和自我情感意志认同三个维度,在人口统计特征、个人特质、媒介使用三个层面进行中介变量的设置,考查青少年自我认同与上述中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从“认同”角度考察青少年的新媒体使用,厘清了影响认同建构的中介变量,这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尚属首次。 研究发现,在自我形象认同维度上,自恋人格、媒介素养中介变量和其显著相关,性别、媒介接触时间变量影响并不显著。在自我身份确认感维度上,媒介素养、学习成绩与其显著相关,自恋人格、媒介接触时间变量影像并不显著。在自我情感意志认同维度上,媒介素养、自我表露倾向和凝视他人倾向与其显著相关,自恋人格变量影响并不显著。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媒介素养、自恋人格、自我表露倾向、学习成绩等中介变量显著相关,与媒介接触时间、父母文化程度等中介变量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在进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研究方式,结合青少年媒介使用实例,对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的媒介框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青少年以影像修饰进行自我美化,以网络留言进行人际交流,以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建构的媒介框架。其中,自我美化分为自恋式自我呈现和拥有式符号迷恋两方面,自我反思分为个人叙事、评价判断和感情投射三方面。本研宄还对青少年媒介使用风格进行了探讨,,而这种风格具有青少年亚文化的色彩。在“观展”范式下,青少年媒介使用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具有表演者、盗猎者和游戏者的特征。
【关键词】:观展 青少年 新媒体 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B84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2.1 传播学意义13
- 1.2.2 教育学意义13
- 1.3 文献综述13-20
- 1.3.1 自我认同研究综述13-15
- 1.3.2 媒介与认同研究15-17
- 1.3.2.1 国外研究成果15
- 1.3.2.2 国内研究成果15-17
- 1.3.3 青少年与媒介研究17-19
- 1.3.3.1 媒介与青少年德育17-18
- 1.3.3.2 媒介与青少年心理18-19
- 1.3.3.3 青少年媒介素养19
- 1.3.4 青少年消费与认同研究19-20
- 1.4 创新点20-2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22-31
- 2.1 认同理论22-23
- 2.1.1 自我认同缘起22
- 2.1.2 自我认同定义22-23
- 2.2 “观展”理论23-31
- 2.2.1 “观展”理论缘起23-27
- 2.2.1.1 媒介融合的世纪变局23-24
- 2.2.1.2 受众研究范式的转变24-26
- 2.2.1.3 景观社会的时代背景26-27
- 2.2.2 观展”理论框架27-31
- 2.2.2.1 扩散受众27-28
- 2.2.2.2 观展28-29
- 2.2.2.3 自恋与顾影自怜29
- 2.2.2.4 想象29-31
- 第三章 研究设计31-35
- 3.1 研究方法31
- 3.1.1 统计分析法31
- 3.1.2 文献查阅法31
- 3.1.3 文本分析法31
- 3.1.4 观察访谈法31
- 3.2 样本选取31-32
- 3.3 问卷设计和概念的操作化32-33
- 3.3.1 扩散受众”32
- 3.3.2 “认同”32
- 3.3.3 “观展”32-33
- 3.3.4 “自恋”33
- 3.4 影响自我认同的中介变量33
- 3.5 研究问题和假设33-34
- 3.6 描述性统计34-35
- 第四章 研究发现35-49
- 4.1 观展”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35-39
- 4.1.1 大量的媒介消费35-36
- 4.1.2 媒介景观的日常生活化36
- 4.1.3 表演社会的宏观背景36-38
- 4.1.4 观者和自恋者的交错循环38-39
- 4.2 对青少年人口统计特征中介变量的考查39-43
- 4.2.1 年龄39-40
- 4.2.2 网龄40-41
- 4.2.3 性别41
- 4.2.4 家长文化程度41-42
- 4.2.5 学生成绩42-43
- 4.2.6 媒介使用目的43
- 4.3 对影响青少年自我形象认同中介变量的考查43-45
- 4.4 对影响青少年自我身份确认感中介变量的考查45-46
- 4.5 对影响青少年自我情感意志认同中介变量的考查46-49
- 第五章 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的媒介框架49-63
- 5.1 自我认同建构框架49-61
- 5.1.1 传统框架49-50
- 5.1.1.1 美化自我形象49-50
- 5.1.1.2 与人交流50
- 5.1.1.3 纸质日记50
- 5.1.2 青少年自我建构的新媒介框架50-61
- 5.1.2.1 自我美化:修饰影像50-55
- 5.1.2.2 与他人交流:留言中的自己55-57
- 5.1.2.3 网络叙事:自省式的观照57-61
- 5.2 媒介使用的风格61-63
- 5.2.1 表演者61-62
- 5.2.2 盗猎者62
- 5.2.3 游戏者62-63
- 结语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毛湛文;;网络社区中用户的身份认同建构——以豆瓣网为例[J];当代传播;2012年01期
2 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谭文若;;网络群体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途径——以“绝望主妇”迷群为例[J];新闻界;2012年17期
4 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石义彬;吴世文;;大众传媒在文化身份再现和建构中的角色探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年12期
7 岳彩镇;黄希庭;彭玉;廖翌凯;;投射自我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9 刘燕南;;《受众分析》:解读与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冉华;邓倩;;从互联网使用到文化身份认同:以大学生为例的定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琳;;迷失在媒介图景丛林中的孩子——一份来自上海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报告[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玲宁;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菁;兰州市中学生媒介素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刘莉;动漫消费与自我认同的代际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忻;网络虚拟消费与消费者自我认同[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4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