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震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摘要】:采用事件冲击量表(IES-R)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考察了某地震灾区97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创伤水平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后18个月,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创伤存在教龄差异,职业倦怠也表现出性别和教龄差异;IES-R量表各维度与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特殊生活事件的灾难性体验是灾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职业倦怠 地震 中小学教师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科研平台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学研究”(11SPT02) 四川省教育厅研究基地项目(CSXL-122007) 西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2013XWD-S030505)
【分类号】:G443;B845.67
【正文快照】: 1 以往关于受灾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多(杨艳杰,乔正学,邱晓惠等,2008;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2009;张彩云,2009;董小燕,赵品良,史占彪,2010;程科,陈秋燕,2011;魏玉兵,王瑞明,苏洁等,2011;叶运莉,刘娅,陈敏等,2011),而对灾区教师的心理关注则略显不足(曾宁波,赖长春,2009;何树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薇莉;苏文明;魏赓;唐颖彦;;5·12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建议[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2 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魏玉兵;王瑞明;苏洁;莫雷;游永恒;;创伤后应激障碍测查量表在震后中学生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于少萍;游永恒;;震后一年灾区教师幸福感与抑郁状况及其相关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谭友果;甘枝勤;刘成文;张光毅;蔡端芳;谭伟;;汶川小学教师灾后2年心理状况调查及连续心理干预分析[J];四川医学;2011年06期
6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7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8 游永恒;张皓;刘晓;;四川地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创伤评估报告[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9 程科;陈秋燕;;灾区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张彩云;;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岚;;农村青年教师压力问卷的编制与统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2 李静;史慧颖;夏凌翔;谭浩;姚志会;;成渝农民工工作倦怠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3 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全艳玲;李晓驷;;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其它精神障碍[J];安徽医学;2008年05期
5 刘成玉;班永飞;李镇译;;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以贵州省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林宁波;邢颖;;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7 扶长青;;国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模式及其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王金娥;;从心理学的角度论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满利;;教师工作倦怠问题原因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10 周惠玉;黄成毅;王秀梅;梁圆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延安地区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慧君;;森田疗法对地震灾后人群心理重建的适宜性[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张舒;史秀志;赵艳艳;黄刚海;;我国灾害事故心理干预现状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宏玲;;吉林市第二十七中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鑫;;音乐同步脱敏再加工(MEDR)技术在抑郁症中心的应用介绍[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成义;陈菊英;;山西省大同市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分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6 张海英;;社会支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潘伟颖;房地产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相关因素和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蕾;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彭小虎;社会变迁中的小学教师生涯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8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蔡传明;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业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郭爱华;基于行动研究范式的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丽华;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5 姚丽芳;高中教师压力缓解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6 戴喜梅;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子璇;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其中日跨文化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文斌;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巧清;重审教师职业倦怠[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盛科;福州地区警察职业倦怠、自我和谐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伍新春;侯志瑾;臧伟伟;张宇迪;常雪亮;;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校的心理援助现状与需求——以茂县、汶川县和都江堰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臧伟伟;张宇迪;伍新春;;汶川地震外迁学生的PTSD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颜志伟;;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04期
5 刘建君;白克镇;龚科;蒋艳;银春燕;吴世韬;;地震灾后幸存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年06期
6 吴范武,金子环;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7 杨晓云;杨宏爱;刘启贵;杨丽珠;;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的效度、信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年02期
9 张华彪,汪向东,高岚,李俊福,赵丞智,沈渔村;河北张北尚义地震后受灾群体生活质量纵向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9年04期
10 李纾;刘欢;白新文;任孝鹏;郑蕊;李金珍;饶俪琳;汪祚军;;汶川“5.12”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J];科技导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丘碧青;郑雪;;坚韧性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幸福感间的调节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阳;陈爱敏;林浩春;赵连旭;;“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2 孙宇理;朱莉琪;;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年04期
3 马毅;张敏;;艺术治疗中形象思维的运用对地震中受创儿童应激障碍的康复作用[J];音乐探索;2010年04期
4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5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6 徐富明,吉峰,钞秋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7 钟玉莲;;电信员工的职业倦怠成因与应对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09期
8 刘建君;白克镇;龚科;蒋艳;银春燕;吴世韬;;地震灾后幸存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年06期
9 Sushma Mehrotra;魏赓;;EMDR在印度[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燮辞;;地震后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傼菁;张雯;;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萌;;教师的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黄丽娜;赵德军;;陆军基层军官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小禹;章凯;;情绪智力影响职业倦怠机制中工作压力的中介作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宫贤平;王惠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陆;佐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教育幸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孟丽丽;司继伟;王冬梅;;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姜能志;高峰强;;医生职业倦怠与应对效能、集体效能关系的多层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于泳;李桯;孙秀颖;曹丽影;王婧;;大连市IT企业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余蓉蓉;伍新春;;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7成人染职场倦怠症[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赵华琼;耐心细致做好重建心灵家园的工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建新;用爱心抚慰受伤的心灵[N];河南日报;2008年
4 郭莹;职业倦怠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5 刘国信;如何克服职业倦怠[N];四川科技报;2003年
6 记者 谢苗枫邋通讯员 黄红英;竭力让孩子走出地震阴影[N];南方日报;2008年
7 ;如何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N];健康报;2000年
8 吴丹邋张鸣;当生活回来时“震来”的心情能走多远?[N];成都日报;2008年
9 王海鹰;五级人群需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刘海 苑坚 叶建平;重展人生——四川绵竹灾区心理危机干预实录[N];中国社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妍;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2 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梅;中小学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金素;中小学教师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丽梓;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蕊;贵州警察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调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敏生才;地震灾区高中生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程度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江霞;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成效的关系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郑晓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8 祝宏伟;工作要求、工作控制感与医生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海荣;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石瑛;汉藏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控制源关系的跨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0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6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