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24 09:17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承中极为重视教育。进入近代以来,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模式遭到质疑与挑战,近代教育开始萌芽,从发端到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地处安徽的徽州地区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的美誉,传统教育高度发达,地域色彩非常明显,考察此地区的近代教育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讨意义。 徽州的近代教育自1900年崇一学堂的建立到抗战前,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00年至1911年为起步阶段,徽州各地开始建立新式学堂;1912年至1919年为逐步发展阶段,新式学堂的数量与规模持续扩大;1920年至1937年为进一步发展阶段,中等教育在此时期内取得显著发展,教育结构也趋于完整。本文在各个阶段内皆明确介绍了徽州各地近代教育的发展概况,以期对这一时期的徽州近代教育有系统清晰的认识。 徽州的近代教育从无到有,再至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教育结构趋于完整,在这期间展现了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初等教育最为发达,中等教育相较而言较为缓慢、宗族和私人捐学的影响很大、教学手段与教师待遇有待提高、在艰难的环境中造就了一批名校与名师。而其取得的进步与突出成就更是不容忽视,它改变了徽州人民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当地教育水平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职业素质,提升了徽州女子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推动了徽州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日后的教育发展基础。同时,这一时期徽州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不佳等。追根朔源,以史为鉴,这一时期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也为当今的徽州地区乃至安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二十世纪初 抗战前 徽州 近代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6;G5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绪论10-15
- 一、研究旨趣及意义10
- 二、目前研究现状与必要性10-13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5
- 第一章 近代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兴办的背景与制约因素15-21
- 一. 近代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兴办的背景15-18
- 1. 清末民初教育近代化的开启15-16
- 2. 一批教育先行者对徽州近代教育事业所作的开拓性工作16-17
- 3. 徽州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17-18
- 4. 徽商在资金投入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上的突出贡献18
- 二. 近代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兴办的制约因素18-21
- 1. 传统观念的束缚18-19
- 2. 经费与师资的短缺导致办学困难重重19-21
- 第二章 20世纪初到民国建立前徽州近代教育的起步21-35
- 一. 清末“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出台21-22
- 1. “壬寅学制”的出台21-22
- 2. “癸卯学制”的出台22
- 二. 初等教育的筹建22-27
- 1. “癸卯学制”对当时初等教育的影响22-23
- 2. 徽州近代最早的新式初等学堂的创办与停滞23-24
- 3. 清末新政后徽州新式初等学堂的兴办与初步发展24-27
- 三. 中等教育的发端27-28
- 1. “癸卯学制”对中等教育建设的影响27
- 2. 徽州近代第一所中学——徽州官立新安中学堂的创立27-28
- 3. 徽州教会中学堂的发展28
- 四. 师范教育的肇始28-31
- 1. “癸卯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28-29
- 2. 徽州近代第一所师范学堂——紫阳师范学堂的兴办29-30
- 3. 婺源与绩溪师范传习所的建立30-31
- 五. 实业教育的开始31-32
- 1. “癸卯学制”对实业教育的影响31-32
- 2. 绩溪与休宁等地实业学堂的创办32
- 3. 徽州农业学堂的成立32
- 六. 徽州近代教育起步阶段的总结32-35
- 1. 各种类型的近代教育均处于起步阶段32-33
- 2. 初等教育发展速度最快,其他教育发展较为迟缓,规模有限33
- 3. 课程设置较之前有明显进步,但仍有不足之处33-35
- 第三章 民国建立后到五四运动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初步发展35-46
- 一. 民国教育方针与壬子癸丑学制及北洋军阀统治对安徽教育的影响35-36
- 1. 民国教育方针35
- 2. “壬子癸丑学制”35-36
- 3. 北洋军阀统治对安徽教育的不利影响36
- 二. 初等教育的逐步发展36-38
- 1. 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初等教育的改变36-37
- 2. 祁门与黟县的小学继续发展,但规模有限37-38
- 3. 1915年与1919年的徽州地区小学校发展概况对比38
- 三. 中等教育的缓慢发展38-40
- 1. 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中等教育的新规定38-39
- 2. 从徽州官立新安中学到省立第三中学的改建39-40
- 3. 中等学校发展缓慢,部分地区仍然无中学40
- 四. 师范教育的发展40-42
- 1. 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师范教育的新规定40-41
- 2. 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建立与发展41-42
- 3. 祁门师范讲习所的创建42
- 五. 实业教育的发展42-44
- 1. 民国教育方针与学制对实业教育的新规定42-43
- 2. 徽属农业学堂到徽州乙种商科学校的发展43
- 3. 屯溪茶务讲习所的创办43-44
- 4. 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建立44
- 六、徽州近代教育逐步发展阶段的总结44-46
- 1. 缓慢的发展速度44
- 2. 不平衡的发展类型44-45
- 3. 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男女平等的学校招生与课程设置制度45-46
- 第四章 “五四”后到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46-56
- 一. 壬戌学制与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46-47
- 1. 壬戌学制46
- 2.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46-47
- 二. 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47-50
- 1. 壬戌学制对初等教育的影响47
- 2. 初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量继续增加47-48
- 3. 1931年时徽州六县的初等教育概况及占全省的比重状况48-49
- 4. 出现4年期短期小学,推行中山民众学校教育49-50
- 三. 中等教育的显著发展50-52
- 1. 壬戌学制对中等教育的影响50
- 2. 省立三中与省立二师合并为省立第二中学50-51
- 3. 绩溪、婺源、休宁、歙县四县创办中学的尝试51-52
- 四. 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52-54
- 1. 壬戌学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52
- 2. 从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到省立第四女子中学的转变52-53
- 3. 省立徽州师范学校的由来53-54
- 五. 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54-55
- 1. 壬戌学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54
- 2. 从新安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到省立第八职业中学的演变及停办54
- 3. 省立徽州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的创办54-55
- 4. 徽属茶、钱两商公立小学与第十区农林实验中学55
- 六、徽州近代教育进一步发展阶段的总结55-56
- 1. 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结构趋向完整55
- 2. 中等教育取得显著发展55-56
- 第五章 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56-64
- 一. 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56-59
- 1. 初等教育最为发达,中等教育发展相对缓慢56
- 2. 宗族和私人捐学对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很大56-57
- 3. 教学手段较为落后57-58
- 4. 教师待遇不佳,硬件设施落后58
- 5. 造就了一批名校与名师58-59
- 二. 徽州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59-64
- 1. 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徽州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开启明智和人才培养59-60
- 2. 提高了当地人民的职业素质,改善了就业状况60-61
- 3. 女子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女子地位的提升61-62
- 4. 推动了徽州经济进步,促进了徽州工商业经济的发展62
- 5. 为抗战时期及此后的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62-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江巧珍;徽州女校述略[J];安徽史学;1995年04期
3 张小坡;张爱萍;;承继与过渡:清末徽州族学转型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1088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88077.html